试论荀子的“君子之辩”

2014-12-12 09:47王雪梅
参花(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性恶仁义教化

◎王雪梅

试论荀子的“君子之辩”

◎王雪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的言行可具有安邦定国,或教化民众的作用。本文论述荀子“君子之辩”,意在进一步了解君子的内涵及其作用。

荀子 君子 教化 辩说

荀子主要生活于战国末期,晚年主要著书立说,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学说,力图对各家学术进行总结,努力探求思维规律和论辩艺术,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

荀子在他的论著中多次提到了君子必辩的主张,指出君子必辩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首先,君子必辩是社会赋予的责任。战国时代是一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君,兵革不休,诈并起”(《战国策》)的乱世,是一个在“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型以禁之,故辩说也”《正名》的时代,圣王不在世了,天下混乱,奸言四起,君子没有权势统治人民,没有刑罚约束人民,所以只能靠辩说来教化人民。

其次,君子自身的修养所具备的条件。君子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广泛使用,经孔子诠释后,具有了理想化人格。而荀子认为:“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治役也。”(《富国》)即君子有高贵的身份地位,有渊博的知识和治国之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可以自身德行来教化民众,提出了君子在教化民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君子“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辞,袄辞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工心辩;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部赂贵者之权执,不利传辟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君子之辩说也”。

荀子认为,要具备谦让的品德,不说奇谈怪论;用公心讲道理,不被众人的诽谤和夸奖所动摇,不用诱人的言辞去迷惑别人的耳目,不为富贵者的权势所收买,这就能守正道而没有二心,重视公正言论而轻视争吵。

荀子还指出:“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刻,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而不从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致。”荀子推崇君子的风度应该宽厚而松弛,锋芒而不伤人,善辩而不争斗,明察而不苛刻,岸然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粗暴,温柔而不随波逐流。

君子有这样的高尚的道德,君子之辩才能正确引导民众,教化民众,教导民众积极向善。可见,荀子认为君子可以教化普通民众,并使之成为君子。

再次,人性的恶和认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君子教化才能改变。荀子在《性恶》篇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业”,意思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学习也能使人心向善。谁来教育呢?只有君子。因为只有君子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君子“能化行,能起伪”(《性恶》),能改造人的本性。所以,荀子认为改造人性恶的任务只有君子才能完成。

荀子在《解蔽》篇里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音于大理。”人们在认识上易患片面性的毛病,由于人们认识不全面,受到蒙蔽,就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产生许多恶果。所以,荀子指出,只有君子能“知心术之患”,能“兼乘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即只有君子才能清楚地知道人们思想方法上的通病,能够把万物都排列出来,并在中间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因此,各种事物本身就不会互相掩盖某一侧面而搞乱了事物本身的调理次序。由此可知,荀子认为君子的教化可以使人们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教给人们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又次,奸言的盛行,也需要君子加以驳斥和引导。在《非相》篇中,荀子指出:“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仪,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仪,觉学者,然而不好严,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

荀子“君子必辩”的主张,将君子言论提高到与社会政治作用相等同的地位,并认为君子的言论重于金石珠玉。荀子大力肯定了君子之辩的社会政治作用,是对孔子“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士君子之辩为何具有如此巨大作用呢?因为它既符合于道,也符合于仁。

言辞应当合于辩说的需要,辩说应当合于人内心的意图,内心意图要符合道。君子之辩是“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是听,文而至实,博而当正,是士君子之辩也”。那种预先考虑,及早谋划,话虽说得不多,却能使人明白,条理清楚并且符合实际,知识渊博并能归于正道的言论,就是士君子的辩论。荀子在此指出了君子之辩是合于道的,是正统的。

君子之辩还是“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正名》)。意思是说,君子的言论深刻而精确,中肯而有条理,表面千差万别而道理是一贯的。选择正确的名称,运用恰当的辞句来努力表现思想,因而能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

荀子在《非相》中指出:“小人辩言险,君子辩言人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也,部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意思是说,小人辩说是邪恶的,君子辩说是仁义的。如果说的话符合仁,那么善辩的人就是高尚的,不善辩的人就是低下的。可见,说话符合仁义的意义何等重大。荀子认为只要言谈符合仁义,就是好的言论。

总之,君子的言论应符合仁义,言辞优雅得体,要积极辩说,在稳定社会、教化民众、批驳奸言等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

(责任编辑:姜鹤)

猜你喜欢
性恶仁义教化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