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作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这一课程中运用快乐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快乐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94-02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当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这项教育课程的广泛开展,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快乐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什么是快乐教学法
快乐教学法,是运用直观、激励、艺术等手段,创设富有兴趣的教学情境,吸引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去学习新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快乐教学中,师生双方沉浸在愉悦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受外界期望和压力的干扰,充分享受课堂教学中的轻松、自由、融洽、和谐和温暖。它通过赋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学习乐园。
“快乐教学法”以人本理论和情商理论作为理论基点,主张发掘学生的精神动力,以实效愉悦的教学方法作为中介,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审视新时期的教学关系和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把学生主动性的建立、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二是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新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的研究者的统一;三是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将教学过程的艺术性、愉悦感作为具体过程的内在指导尺度和改进原则[2]。
二、为什么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这一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上的渐趋成熟与心理上的尚未成熟使得大学阶段成为其人生心理变化最激烈迅速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善,当面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社会的急剧变革也剧烈冲击着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使其在学业、经济、就业等方面不堪重负。这些矛盾和冲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缓减上述一系列压力和矛盾,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幸福、快乐地健康成长正是广大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所在。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他们要求独立,但仍依赖父母和老师;喜欢交往,但缺乏相应的技巧;期望值高,但实际能力欠缺;情绪强烈,但稳定性偏低。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心理素质脆弱。鉴于以上特点,在大学生心理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快乐教学理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气氛,通过正面鼓励,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而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于一体的课程,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环境适应、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从个体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认知—体验—领悟”(即用自我的身心系统处理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相应体验,进而达到自我领悟)进行自我教育,并将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渗透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不强加给学生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才能有效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提供学生自信、快乐、充实、成长的过程,大学课堂拥有自由、开放、怀疑与思辨的学术氛围,是实行快乐教学法的最好场所,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应有的满足和快乐。
三、新理念下快乐教学法的应用
“快乐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育学者的诸多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可操作性,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教学方法。它的精髓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全面激励、快乐进取。大学阶段是人生快乐感最敏感的时期,大学生勇于自我挑战性,创造性也最强,教师通过设计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一)注重情感投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研究表明: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智力活动会更敏捷、更有成效。教与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家矛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享受认知带来的快乐,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2]。在一个民主、平等、团结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自身言行,往往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和尊重的信息;教师的满腔热情、和蔼可亲、积极乐观会深深感染着学生;教师言语的机智、幽默、激励、温情,会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寓教于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学生对于教育过程更多的是追求它的真诚性,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自身经历的巧妙利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平等沟通交流,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真实而深切的经历,为学生提供参考,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讨论式教学,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大学生思想基本定型,对教师的看法,不再是中学时的畏惧与盲从,而是主动交流与敢于怀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亦具有比较独立与基本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讨论,主动开展与学生的课堂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只要学生敢于发言,哪怕是一点点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感到拥有认知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案例分析法,从真实中受到启发
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若干个案例,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深入分析、讨论交流、观点碰撞,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归纳提炼,再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3]。教师在此过程中是设计者和激励者,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帮助其领会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加其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和调适能力,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在参与中体验快乐
体验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以心理剧、心理小品等方式,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感受情景,从而生成其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有利于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方法因其操作性、趣味性、实效性,深受学生欢迎。
任务驱动法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通过主动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心理健康课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实际“任务”,比如收集职业理想名言、撰写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自我践行,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五)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
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这一方法有利于在实践中实现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快乐点”时间的把握。笔者在每次课的一开始都会和学生做互动,笔者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回答:好—,很好—,非常好—。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一节课一般是45分钟,学生不大可能自始至终一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所以,在前半节课,趁学生注意力集中,着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后半节课,学生注意力有所松懈,可适当运用快乐教学法。当然,我们并不能一味用时间来限制“快乐点”的发挥,在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同时,运用语言艺术也会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与此同时,快乐教学的实施也必须以丰富多彩的“快乐”素材为基础,教师可通过留意大学校园及身边的案例、关注电视网络热点等渠道获取丰富资料。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令人愉快和幸福的过程,教育的强大魅力就是让人因获得知识而自信、因感受自己的成长而快乐、因赢得教育者的赞赏而热爱学习[4]。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快乐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振霞.快乐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6.
[2]赵祥辉.大学英语“快乐教学法”实践及理论探析[J].考试周刊,2007(25):31.
[3]李允,李如密.培养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1999(4):33.
[4]倪海珍.案例分析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2(2):137.
(责任编辑: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