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 要:为了了解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活活力等情况以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提升在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16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良好,结果和几年前的研究相比偏低。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72-02
一、幸福感的定义
幸福感是21世纪新兴的研究领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幸福就要创造幸福感,因此幸福感教育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幸福感是指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调查对象与工具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取自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生共160人,采取问卷法,回收问卷151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取样分布:(1)独生子女68人,非独生子女72人;(2)年龄:18岁~19岁两人,20岁~21岁54人,22岁~23岁74人,23岁~25岁10人;(3)性别:男生19人,女生121人。
2.调查工具:综合幸福问卷。
3.统计分析:调查回收结果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总体幸福感情况。本调查采用自述幸福感作为衡量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3分~9分之间,最大值是9,最小值是3,痛苦1人,占0.7%,有些痛苦10人,占7%,中等15人,占10.7%,有些幸福28人,占20%,幸福39人,占27.9%,很幸福26人,占18.6%,非常幸福21人,占15%;5分以下合计占7.7%,5分以上合计占66.5%。
2.各维度分数表示。友好关系平均分最高(5.583 3),负性情感(2.017 9)平均分最低,幸福感9个指标F检验发现平均分数之间差异显著,显现如下态势:高友好关系、高健康关注、高自我价值、低负性情感三高一低模式,更进一步检验发现,友好关系>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利他行为>生命活力>正性情感>人格成长>生活满意>负性情感,见表1。
表1 各维度分析结果
3.幸福感水平比较。
(1)性别比较。性别比较发现男女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活活力、人格成长四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显示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更多的正性情感、更少的负性情感、较为关注人格成长,但在其他五个方面女大学生低于男大学生。见表2。
表2 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而负性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表3 是否是独生子女各维度的差异
4.结果总结。(1)大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中等以上幸福占66.5%。但各维度的平均分数相比于几年前的研究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就业压力: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压力也在逐年递涨,这在无形中会降低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第二,期望压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期望也提高了。第三,家庭压力: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其一生的心血几乎都投注于一个人身上,这回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负担,进而导致幸福感指数的降低。(2)各维度分布显示友好关系>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利他行为>生命活力>正性情感>人格成长>生活满意>负性情感,积极心理品质占优势。(3)性别比较发现男女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活活力、人格成长四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显示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更多的正性情感、更少的负性情感、较为关注人格成长,但在其他五个方面女大学生低于男大学生。(4)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而负性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
四、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每个人在体验幸福感的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家庭因素。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心灵的港湾。有研究表明:无论年龄大小,家庭和睦一直是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庭对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因素。(2)经济因素:对于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有着非常大的争议。有的研究证明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也有的研究表明收入低的时候经济对幸福感有影响,一旦人们的最底层需要满足时,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高家庭收入的大学生。
2.主观因素。(1)人格特质: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宜人性、外倾性、责任心、神经质,它们对幸福感的影响各有不同。有研究表明神经质和外倾性都与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因素不影响幸福感。
五、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从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考虑,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提高主观幸福感。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因为归因方式、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影响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养高自尊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由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所谓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指将行为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将行为的失败归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运气,任务难度等。
其次,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来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乐纳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最后,纠正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模式,部分个体之所以存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地夸大了外部条件的困难性,同时贬低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理性地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
六、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幸福感研究显示出正从外在变量到内在机制、从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从笼统到精细、从偏狭到全面的态势。但我国对西方有关幸福感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工具引进介绍都不够充分,尚未形成研究规模。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国外幸福感研究成果不能生搬硬套,这就需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一任务很艰巨,但很有意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研究与积累,逐步形成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幸福感理论与研究工具,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严标宾,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苗元江等.幸福感研究新视角——社会幸福感概述[J].社会心理学科学,2008(2).
[3]韦炜等.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4]冯光.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8(6).
[5]姜宏波,尹德涛.大学生幸福感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6]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8).
[7]梁哲,等.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