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绢马贸易与回鹘灭亡的关系

2014-12-09 19:21张程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回鹘消极影响

张程

摘 要:唐朝与回鹘的绢马贸易问题,学界多认为密切了双方关系,对回鹘经济有积极影响。认为上述评议有片面之嫌。从回鹘视角去考量绢马贸易对其的影响,笔者发现此举促进了其从游牧到农牧、商业兴盛与城市发展,这种变化与回鹘灭亡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回鹘;绢马贸易;游牧社会;消极影响;灭亡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03-0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频繁交往的时期之一,唐回关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涵盖的政治经济交往也很丰富,而绢马贸易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人对此有多角度的研究,但是多局限在绢马贸易对回鹘的积极影响方面。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其给回鹘带来的弊端,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遗憾的是后来的学人对此方面的研究亦并不多见。本文在此试以回鹘视角为切入点,浅析绢马贸易对回鹘的消极影响及与其灭亡的关系问题。

一、唐回绢马贸易概述

回鹘于唐代崛起并纵横于大漠南北。关于其的记载,历史典籍早已有之,直到7世纪初,“处罗可汗攻胁铁勒部,裒责其财,既又恐其怨,则集渠豪数百悉坑之,韦纥(袁纥)乃并仆骨、同罗、拔野古叛去,自为俟斤,称回纥”[1]611,走上发展强盛之路。回鹘早在唐初即被视为归附的藩属,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回鹘人不仅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还助唐从吐蕃手中夺回北庭。由于“安史之乱”后形势的剧变,唐朝既依赖回鹘势力来助唐平叛,又希望以怀柔来达到安定北疆的目的,“绢马贸易”这一手段逐渐成为双方交流的主导层面之一。所谓“绢马贸易”指的是,在维持既有的朝贡、赏赐不变外,唐朝每岁赠加十万匹绢并约定开通绢马互市,后来由于回鹘交易的马匹数量太多、马价太高等,以致唐朝不堪重负。据《新唐书》记载:“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2]并出现用来交易的回鹘马良莠不齐的现象,如《新唐书》载:“乾元后,回纥恃功,岁入马取缯,马皆病弱不可用。”[3]唐朝与回鹘的绢马贸易除了官府主导外,使臣也有的会私行贸易,回鹘使臣药罗葛灵借出使唐朝之机“市马绢七万匹”[4]5210就是其例。

二、绢马贸易对回鹘的影响

回鹘作为兴起于北疆的游牧政权,其基石是游牧经济。绢马贸易作为与唐朝经济交流的媒介,催动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变化。回鹘与唐朝的商品贸易,原则上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交易,而回鹘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大量的绢帛进入国内,除了满足上层社会的奢侈消费外,其本身的社会经济贡献并不大。但是回鹘人利用从中原换回的大量丝绢等物,将其贩卖至中亚各地,不仅换回了巨额回报,更成为回鹘社会变迁的动因之一。

(一)掌握交通要道,利用粟特人经营商业

由于西域与内地的交通因吐蕃入侵而中断,唐朝与西域的往来都需要改道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路”,回鹘因此一跃成为丝路的要冲,控制了东西方的交通命脉。新的通道继续着丝绸之路的功能,这条回鹘路(特指西段)一般认为是自回鹘牙帐沿杭爱山北麓西北行,越阿尔泰山,再折返天山北麓西去,到达北庭以此向西。回鹘路的开通在长达一个世纪中对东西方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鹘也凭借地理区位的优势加上粟特人的参与,使其商业之路蓬勃发展。

回鹘作为游牧帝国,通过绢马贸易等渠道而来的大量丝绢,内部无法全部消费,而中国的丝绸在西方却是奢侈品。他们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带领下,络绎不绝的商队驰骋于从漠北经北庭西去的草原丝绸大道上。这些丝织品运销各地而获得雄厚的财富,不仅为回鹘换回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5],更成为汗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方面,为回鹘社会的深刻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的发展与逐步走向半定居生活

当商贸经济逐渐成为汗国收入的主要来源时,回鹘原有的游牧生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汗国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悄然变化,也给发展中的回鹘带来了新的面貌。

1.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内部需要有固定存储钱财和货物的地方。游牧经济的特点是人畜逐水草而居,贸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原有的居住地点和生存方式,汗国内部开始修建城市,出现定居化倾向。据记载,葛勒可汗时在色楞格河畔修建了一座富贵城;[6]牟羽可汗时在鄂尔浑河流域修筑斡耳朵八里等[7]。

回鹘经过财富的积累,诸多城市和宫殿的修建,定居、半定居的生活逐步确立,而与之相适应的是汗国内农业等的发展。考古发掘也已证明,在都城哈喇巴拉哈逊以及鄂尔浑河畔,发现了灌溉田园的渠道网,而且在很多住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8]。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反过来更加促进了回鹘城市的发展。

2.受摩尼教的影响

绢马贸易的盛行,促进了回鹘汗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而其中坚力量则是粟特商人。随着商贸经济在汗国比重上升,粟特人对汗国的影响日渐扩大,并将其信仰的宗教——摩尼教传入了回鹘社会。回鹘可汗权衡利弊以摩尼教为国教,而摩尼教又是以素食主义著称,史载:“其法日晏食,饮水茹荤,屏踵酪,可汗常与共国者也。”[1]6126这与世代游牧、生活离不开肉食的回鹘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全国皈依摩尼教这一政策,无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史载回鹘“薰血异俗,化为蔬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9]从中不难看出其社会变化之大。可以说,摩尼教的盛行从思想文化上为回鹘定居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三、绢马贸易对回鹘灭亡的影响

依靠绢马贸易,回鹘得到的不仅是政治上的倚重、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定居和农业逐渐改变着这一游牧帝国世代的生存。经过多年的商业发展,回鹘汗国聚敛了巨额财富,但是繁盛的表面下危机四伏。

(一)动荡的政局

回鹘通过绢马贸易,其财富迅速增加,也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随着商业在汗国经济比重上升,掌握着东西方贸易的粟特商人,不仅参与到汗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来,而且其信仰的摩尼教又成为回鹘国教,这也就导致了传统军勋贵族与粟特新贵之间、摩尼教徒与非摩尼教徒之间,混杂王族不同派系的斗争愈演愈烈。据《旧唐书》记载,“开成初,其相有安允合者,有特勒柴革欲篡萨勤可汗。萨特勤可汗觉,杀柴革及安久合。又有回鹘相掘罗勿者,拥兵在外,怨诛柴革、安允合,又杀萨特勤可汗”[4]5213,由于安允合是信仰摩尼教的粟特人,由此可见,掘罗勿很可能也是粟特人,至少也是信仰摩尼教的军勋贵族。开成年间的两次宫廷政变,极大地削弱了回鹘的势力。

(二)依赖性的增强

回鹘商业繁荣的基础是绢马贸易。安史之乱后,唐朝极大地依赖回鹘的马匹,而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唐朝对马匹的需求降低。回鹘的马匹却依然不断输入,不愿改变这一“发家致富”的手段,可见对此依赖性之强。作为以游牧立国的国家,回鹘经济包含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却以投机性略强的商业为生命线,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经济根基的不稳定性。

(三)社会的败坏

无论是商业还是定居,都是由于绢马贸易助推的,在促使回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回鹘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司马光曾对此予以评论:“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10]回鹘社会沉迷于经商带来的财富與奢华中,游牧民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在逐渐丧失。

通过上文分析,回鹘通过绢马贸易聚敛了巨额财富,除部分用于统治阶级享乐外,其余则用作转手贸易,而不是用于改良社会基础。巨额资本的输入必然会加剧回鹘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阶级斗争。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更加尖锐,本已不安定的国内局势雪上加霜,使汗国的凝聚力减弱,其轻易在内外势力夹击下灭亡。绢马贸易只是对游牧经济的补充,回鹘却错把它当作了依靠,而其收获的钱财也没有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回鹘由居于塞北苦寒之地的民族,发展为掌控东西方贸易咽喉的强国,依靠的就是绢马贸易。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唐回绢马贸易就像一个引子,推动着回鹘走向繁荣,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回鹘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灭亡,由绢马贸易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人祸”的内在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17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11.

[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48.

[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39.

[4]刘,等.旧唐书:卷195[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10.

[5]杨圣敏.回纥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103.

[6]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97.

[7][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173.

[8]吉洪诺夫.6至9世纪的维吾尔[J].西北历史资料,1980(3):31.

[9]程溯洛.唐宋回纥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4.

[10]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226[M].北京:中华书局,1982:7282.

(责任编辑:李鹏飞)

猜你喜欢
回鹘消极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回鹘文《玄奘传》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动词的式范畴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