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元史观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4-12-09 12:50王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史观理学唯物史观

王莉

【案例背景】

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赛课活动,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我深知,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情况,甚至所使用的素材都差不多,要想教出新意只能从立意上人手。因此,我临时改动了教学设计,引入汤因比文明史观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1.导入阶段,

简单介绍挑战与应战理论,并导入新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一定限度之内的困难的挑战。然后应战解决困难,再遇新困难,再解决,如此循环才推进了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因为它能够在不断的挑战中应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有两种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面对这种挑战,儒学将如何应战?在这种应战中,儒学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呢?

2.课堂教学阶段(以问题串联)。

(1)理学产生的背景。

教师:“儒学面临什么挑战?”

学生阅读材料:“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理学的含义。

教师:“儒学如何应战?”

学生阅读材料:“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教师:“儒学在应战中怎样发展自身,从而推动新儒学出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儒学——理学和心学的相关史实。

3.课堂总结阶段(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说说自己对理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①挑战: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②应战产生:融合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③推动发展:把“三纲五常”上升至0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保持儒学的正统地位;吸收佛道思想,更加思辨化和哲学化,使儒学在巩固封建统治的同时,在文化中也保持主流地位。

【案例评价与反思】

评课教师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在立意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针对这节课的实践,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对把多元史观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在课前改动教学设计时,我曾担心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汤因比的文明史观。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不但对这种新的史学观点感兴趣,而且在课堂学习中对其理解得也相当到位。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来组织、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

2.适当引入多元史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终身发展。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不意味我们不能借鉴其他优秀史观进行教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维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历史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新世纪、新课改,我们要有新思维,否则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反而会扼杀他们的个性与能力。

3.要处理好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的关系。

史观是多元的,但是我们的历史教育仍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这既便于学生宏观掌握历史知识,又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唯物史观为主导,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对一些微观历史问题的分析上辅以其他史观,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切忌只图标新立异,忽视教学主体与目标。

任何一种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对历史的个性解读,所以多元史观的引入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高中历史教育的主体是普通高中学生而不是评课教师。因此,将多元史观引入课堂教学必须以适应高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原则。

总之,引人多元史观的历史教学日渐成为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因此,恰当地把多元史观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猜你喜欢
史观理学唯物史观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理学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