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峰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和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怀。因此,实现从关注课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素质的转变是当下所有历史教师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切实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不应仅仅考虑如何去“教”教科书,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去“用”教科书教。
例如,岳麓版历史必修Ⅱ中的《新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经济腾飞与社会巨变》等教学内容,过去往往被教师们当作“鸡肋”,讲之乏味,弃之可惜。所以,教师往往采取设计几张表格,让学生将有关知识点在表格内一填了之的做法,将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而如今,教师改变了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从婉容的生活照看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我家的三大件”等。这样一来,同样的教材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产生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二、整体把握课程目标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当完整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以“三维目标”来提醒自己和要求自己,真正摆脱过去那种只关心课本知识教授的教学套路。
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走进先烈心灵,感悟志士情怀”的教学环节:教师自行配录解说词,用深情的讲述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学生纷纷表示:“先烈献出了生命,如果后人对此没有一丝缅怀,存不住一份感激,那将是极大的耻辱。”在讲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展示资料搜集成果,体会民国初年变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行搜集并展示有关中华民国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搜集到的年画图片中捕捉到民初喜庆的气氛;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民国国歌中听到民众对建立民主政体的追求;从一份县志的记述中看到当时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有关“辫子的命运”的资料中体会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捕捉、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设计“重温政治梦想,体会共和真话”的教学环节,请全体同学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启迪”。最后,教师可以以孙中山的一段演说升华本课内容的主题:“我孙文此生没有别的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再是一句空话、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而是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较好地突破了单纯记忆知识点的局限,深刻地感悟到了这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真正内涵,从而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密切关注学习过程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只立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师习惯于直接将知识和结论“喂”给学生,偏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新课改则倡导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其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信念,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和“学会合作”。
例如,在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开篇中,教师可以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生们纷纷用“博大精深”、“封建落后”、“非常神秘”等话语来概括,这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对这一学习领域的感性认识、学习需求与困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引用杨叔子院士的话“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来点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指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接着,教师可以再问:“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理论体系?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呢?……这一切,都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便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总之,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组织引导的关系,准确界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正确理解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含义,以合作者、参与者、帮助者的身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进、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