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郭明荒
问题是媒介,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也是传递数学信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也就是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么,如何确立核心问题呢?
一、在关联处确立“核心问题”。根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点确立核心问题,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便于与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可以确立以下核心问题:“圆柱的体积怎么算?”“圆柱的体积为什么这样算?”“它俩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又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可确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2.小数点该怎么移动,其根据是什么?3.小数点的移动,以谁为标准?为什么?依据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共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相对独立,但从整个知识体系中看,又是前后关联螺旋上升的。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其内部关联性,并依据这些统领教学,确立核心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合理地构建知识体系,牢固地把握知识脉络,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迁移处确立“核心问题”。现行人教版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变化之一就是例题变少了,情境增多了,习题变活了。过去那种小步子教学、递进式推进、模仿式训练,变成了现在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举一反三。教学时,教师要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新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如何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呢?2.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运用剪、拼、割、补的方法,去探究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一般方法,再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推导过程。对教师而言,在迁移处确立核心问题,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强调方法和活动之间内在迁移的“类比”思维。就学生而言,能够给予其思维的挑战,培养其类比式迁移的学习能力。
三、在难点处确立“核心问题”。一节课众多的知识点往往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比较,尤其是要从实际学情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确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统一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核心问题就可确立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策略的感悟和理解上,难点是策略的应用。教学核心问题往往可确定为:××策略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可见,确立教学核心问题是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前提的,也是基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提升的。
四、在整合中确立“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可以提出许多小的问题。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琐碎的小问题进行高度整合,从而设计出直指关键的核心问题。如教学数学广角的“烙饼问题”一节课时,往往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1张饼最快要多少时间?2.烙2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3.烙3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4.烙4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烙5张、6张、7张饼呢?……5.你有什么发现呢?这些问题都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但如果逐一探究,就会让学生陷入“题海”中增加其认知负荷,最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应先认真分析并整合这些问题,从而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以3张饼为例,想一想采用怎样的方式烙饼所用的时间最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反馈时,学生讨论的着眼点都集中到对资源的分析上,最终发现只要有资源闲置,就有节省时间的可能性,所以,要想费时最少,就要充分利用资源。这样,课堂主线变得清晰,简单明了,外在认知负荷也减轻了,学生就有了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
五、在本质处确立“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可以是针对概念的本质内涵所提的问题。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而言,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教材中关于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为此,教师可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来解读方程: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2.方程的本质特征是等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3.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4.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5.方程——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左右两边等价;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件事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数学建模的本质表现之一。
通过分析,可知方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让学生能透过现象,深刻理解方程的本质含义呢?教师应抓住三个核心词:一是等式,即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在以天平图创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二是等号,即算术中的等号主要表明运算的具体实施过程,即经由具体运算依次得出的结果,在代数中,等号的主要意义是表示“等量关系”。三是等价,即等价是代数中的核心观念。为此,可以提出三个核心问题:1.什么是方程?2.为什么要学习方程?3.方程就是等式吗?并把梳理的核心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总之,对于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揭示概念本质,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的意义,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责任编辑:张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