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争鸣
听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无论是领导听课还是教师之间的观摩听课,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但是,不少教师在听课中存在误区,仅仅注意到教师的板书、仪表、语言和知识是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等肤浅的问题,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层次,深入分析授课者的教学得失,对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起不到有效的借鉴和反思作用。听课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听教学观念,落实“为什么这样教”
教育是一项继承和创新的活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推陈出新。传统、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角色转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主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角色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只有站在这一高度评价一堂课,才能透析授课者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否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观念,必须看是否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在此前提下兼顾尖子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又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既注意发挥教材的主要作用,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发挥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又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注意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又注意课后对优秀学生的指导(即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待优生的辅导(即课堂教学的补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
二、看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师生互动的组织关系,如何将讲授的知识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下去,反映了授课者的教学组织能力。优秀的授课者总能采用分组竞赛、自主合作、探索研究等学习方式,将讲授的知识转换为以培养学生兴趣、主动学习为主,把“力求讲明白”变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探究知识”,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开放性、探究的发展性,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因教师不同而异的特点,听课者不能因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自己有所不同而妄加指责。实际上,这种不同恰恰反映了教师独特的授课风格,真正体现了授课者教学组织能力的完善。此外,还要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先后明确、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智力开发的力度,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方法。授课者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否以“人人会学”为宗旨,以“反馈矫正”为策略,把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自主学习能够做到“五到位”,即认定目标到位,精讲点拨到位,反馈矫正到位,强化训练到位,课堂管理到位。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使学生高效率接受知识的重要保障。一堂好课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领悟知识与求知的乐趣,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放收自然,抑扬顿挫,随机应变等;课堂教学环节严密,相互衔接,节奏感强,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矫正调控,课堂训练等。
三、分析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存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反映了授课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目标的综合处理能力。当然,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知识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尊重差异。优秀的授课者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知识的层次性,选择合理的教育教学思路,真正体现“教无定法”的原则并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即时反映,使课堂教学变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教师上课能否做到精神饱满,感情真挚,态度和蔼,朴素自然,动静相宜,程序相应;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能否做到准确、规范、科学,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音清晰、简洁,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生动有趣;板书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有条理。学生能否做到学习兴趣盎然,学得积极主动;勤于动脑、动手,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形成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能否找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准确,反馈渠道畅通,将演示、实验、讨论、板演等与讲授、练习结合起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以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的书本,而是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的要求,组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这是一种传统教学媒体(粉笔、黑板、教科书)、常规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摄像机、幻灯)与计算机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教师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优秀的授课者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制作适合教学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教育教学与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育平台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即时的服务。因此,能否将自己的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并熟练应用,已成为评定一堂课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评价教学过程,引导是否合理有效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以考试分数多少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正在转向以“合理发展、有效获得”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对”与“不对”上,而要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加以必要的引导。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过程性评价,也在不同程度地转换为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依据。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有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用一种保护和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注重过程性评价、合理进行终结性评价,反映了授课者评价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充分大胆地发言,有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有所得,真正掌握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思想觉悟和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布置要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以避免机械性重复和题海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是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改革探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当然,在听课、评价一堂课的时候,绝不是仅凭上述几个方面或听一两次课就可决定授课者的水平。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还要与授课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以此修正自己对整堂课的评价结果。
责任编辑: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