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董筱波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新课导入又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变得浮躁,脱离知识,所以,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导入方式很有意义。
一、语言型导入法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设置悬念,巧布疑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
1.对话式情景导入。
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并能尽快进入文本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可以用神秘的语气说:“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专注细听,继而争先恐后地说是风声。接着,教师可以用舒缓的语气朗诵一首诗: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接着问:“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回答是空气流动形成风。教师再引导:“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今天我们就把这个客人请到教室来,好不好?”学生非常欢迎,教师继而提问:“那你如何把这个客人请来呢?”优美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在欣赏和体会文字的韵律美的同时,对研究空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故事式导入法。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许多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都可以引申到科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例如,学习“月球”时,教师可以先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讲“大气压强”时,可以介绍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学“地球”一课时,可以讲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等。又如,教学“混合与分离”时,可以这样导入:“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困在大山深处,吃菜用的食盐就成了紧张物资,小英雄潘冬子把自己的棉袄浸在盐水中,混过了敌人的检查,把食盐顺利带上了山上!你知道潘冬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终他是怎样把棉袄中的食盐给弄出来的呢?……”精彩的故事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学习的主题上来——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设疑式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有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例如,讲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时,可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把花放在房间内,你认为合理吗?(2)人们喜欢早晨去公园或树木茂盛的地方锻炼,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看,你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这样,就能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参与新内容的学习。
4.猜谜式导入。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蚂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种小动物,家族千百万。春夏秋季忙,冬天洞里藏”。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谈谈对蚂蚁的了解。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
5.趣语式导入。
趣语一般包括诗句、谚语、俗语和幽默语等,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可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如,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导入“重力”教学;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导入“关心天气”;引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虹当空舞?”的诗句导入“彩虹”;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导入“遗传和变异”等等。通过诗句、谚语、俗话和幽默语导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在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又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乐之效。
二、实验型导入法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而且要让学生树立实验意识,使学生懂得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基本手段。因此,利用实验导入新课也常是识教学常用而又重要的新课导入方法。
1.演示实验导入法。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提出若干问题,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浮力”时,教师可分别取三杯不同的“水”进行演示,让同学们先猜测马铃薯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进行观察,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有两杯“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眼中流露出疑问,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今天学习的知识就能揭开这个秘密”,说完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富有吸引力,效果很好。
2.动手探究导入法。
利用学生在实验中的感知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把一枚回形针放入装满水的瓶子里,看谁能在不让水溢出来的情况下把它取出来。当一个学生用磁铁吸出回形针后,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能用磁铁把回形针取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很早就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吸铁的本领,同学们想不想继续研究磁铁?”从而引出课题。
三、材料型展示法
小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记忆为主,通过对视屏图片的观赏和实物体验等更能激起学生心中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1.教具展示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指南针”时,可以先拿拿出一个指南针的模型,让同学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然后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么使用的?”自然把学生带入正题,同时还进一步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2.视频欣赏导入法。
在讲述地理、自然、城市等知识时,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视频、照片、图片等图文并茂的资料,以便课内交流。例如,教学“大地的震动”时,可以先让同学观看著名电影《唐山大地震》截取片段,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前所未有的震撼,然后质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体会?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通过一串问题激发学生的迫切探究之情,从而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
3.自制实物导入法。
学生自己制作实物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展示,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如,教学“弹力”这课时,可以把以前同学们自制的弹簧秤(若干个)带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亲自称一称自己或同桌的学习用品,遵循由轻到重的原则,直到弹簧秤变形。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并质疑:弹簧秤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它称量不准确?学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四、游戏型导入法
1.魔术式导入法。
魔术,这看似玄妙神秘的艺术,背后蕴藏着科学原理,它是科学的结晶又是科学的先导。如果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以魔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深刻地认识身边的事物,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如,教学“混合与分离”时,教师播放小魔术视频:一个大汉卷起袖子,双手用力搓了搓,然后放在一个正在火上煮的锅子上,锅里还冒着气泡,突然间他将手放到了锅子里,但是当他把手拿出来的时候却安然无恙,难道他有神功吗?科学揭密:其实问题就在这个油里,它并不全是油,下面半锅是白醋,白醋和油不相溶,并且油会浮在白醋上面,又因为白醋的沸点低于油,所以大家看到的其实是白醋在沸腾,油并没有煮沸,所以手放到上层的油里不会被烫伤。寓科学教育于魔术中,让学生认识“神奇”的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使科学教学再次掀起波澜,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验到科学的神奇魅力。
2.对抗式导入法。
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如“轮轴”一课,设计“谁是大力士”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先请两个力量悬殊男、女同学进行比赛,再请全班同学猜一猜谁是胜者。在比赛中教师可略施小计,故意让男同学握住轴一端,女生握住轮一端,在加油声中,女生轻松战胜男生,教师自豪地说:“我想让谁赢他就能赢呀!”结果同学目瞪口呆,教师趁势追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绘画型导入法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小画家,通过画一画来导课,学生倍感亲切。如,教学“蜻蜓与麻雀”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观察过麻雀吗?能画一只吗?”学生一听画画,都很高兴,积极动手绘画。面对学生的佳作,教师可以提议:“你们的麻雀画得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老师进入“观察一只麻雀”的环节中。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利用好上课伊始的几分钟,无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导入新课的意义、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实验器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采用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责任编辑:张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