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IT技能型人才可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

2014-12-05 12:49唐瓷龚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1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唐瓷 龚会

摘要:技能型人才的可就业能力属于个体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对于高等学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可就业能力,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可就业能力;技能型人才; IT行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1-7399-04

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带来了技术和组织的快速变革,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持续进行的技术革新引起工作部门中的原有技能可能过时,这在创新要求高的IT行业中尤为明显。从目前我国IT行业的人才现状来看,IT行业的技能型人才普遍不足,高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中低端技能人才技能更新缓慢,难以满足行业需求随着专业技能升级加快,大专院校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和新技能要求之间便出现差距,需要对学生的可就业能力进行提升,以缩小这种差距,使学生获得新的可就业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1]。而且, IT行业技术知识升级换代的迅速,需要的不仅是技能,更多是学习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这更需要加强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面向企业和实际需求,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员工,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1 可就业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就业技能,是一个共通性的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界定,含义也逐步衍展,直至90年代末,可就业能力的概念才基本上被一直认同[2]。可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或术语在欧美得到广泛使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非常主流,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已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

在过去几十年来,有关可就业能力的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可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个体工作技能密切相关。例如: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 DFEE) 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AST D)指出其涵盖了16项技能,包括5个类别: 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 , 沟通能力(说和听), 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 和影响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等。而在英国,可就业能力被定义为在内部或者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在英国的实践表明,基于可就业能力的开发比普通技能教育更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可就业能力为基础的培训计划取代了过去的职业培训计划,典型的有青年就率新政( New Deal for Young People) 和长期失业者就业率新政( New Deal for Long - term Unemployed People) 。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可就业能力是得到就业机会和工作的能力,是大学生潜在的特点;而针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实践中,包括针对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体制、初次就业能力和再次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等。Hillage和Pollard(1999) 认为可就业能力一般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必要时),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取得优秀绩效的各种素质[3]。这个定义能够包含可就业能力的内涵,被很多学者所认同,一直被沿用至今。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从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等各方面,对可就业能力进行的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大学生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模型方面,具有很多丰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相关现象进行探索和解释,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解决。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趋向,一是仅仅基于高校毕业生的现状对其可就业能力进行静态的分析和描述,而较少去关注高职院校在学生这个群体的可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问题;另一个方面,有学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企业员工的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测量方式的研究,大多数属于通用能力部分,而某类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却比较缺乏。因此,该文针对IT技能型人才进行相应的可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积极关注IT行业内就业群体的学生的技能特点及其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问题,为相关专业课程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 IT技能型人才可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刘小平,邓靖松(2009)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关键技能和个人特质两大类,共九个维度[4]。耿国锋(2011) 调查后将可就业能力进行了排序:专业能力、准确的市场定位、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5]。对可就业能力的个人属性部分的重视促使了教育界的重大反思。如何把可就业能力整合到教学和评价中已经成为教育者思考的核心。当前我国高职IT技能型人才过分强调单一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培养。结果导致IT技能型人才能力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造成IT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学生缺乏足够熟练的可就业技能。形成有业不能就,就业不稳定的现象。邓健(2009)认为当前IT技能型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可就业能力比重偏低、就业稳定率低、可就业能力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低[6]。而谭劲松等(2010) 认为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就业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单一;项目能力不足;团队合作精神欠缺,协调能力差[7]。结合相关研究,当前在IT技能型人才可的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目标定位不清晰

由于可就业能力的内涵相当丰富,加之受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目前对IT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院校在通识培养与技能提升之间徘徊,加至IT技术本来的更新换代加速,这些因素都及大地影响了IT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和较强的可就业能力。但是当前的高职教学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设置模式,多数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了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得职业教育理念。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是出现了宽基础、重理论的特点;二是难以包含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三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同样无法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没法有效培养学生在该位的关键技能,从而严重影响了可就业能力的培养。

2.3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来系统培养。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大多IT技能型专业没有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因而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从课程体系来看,学生没有有效完成从“单一课程实验、单元课程实训、课程实践、课程群实训项目、企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有序推进。因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2.4 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给你可就业能力的关键途径。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学校在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地处大学城,属于城市比较偏僻的地方,而计算机类的企业则大多数集中在商业区,这为学生实习实践带来交通、住宿等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合作。同时,学校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较少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到企业后,需要企业进行大力指导和培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这些投资很难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企业没有动力去认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学生实习实践成为形式主义,没能在提高可就业能力的层面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3 有效提升IT技能型人才可就业能力的策略

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和IT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我们认为,要有效提升IT技能型人才可就业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借鉴其它国家培养人的成功之路,通过创新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组织等方面探索IT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就业能力的内涵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可以保证教育的实践性和满足雇主的需要。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课程应该被以结合不同学科的职业核心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所替代。对于IT行业,由于新技术更新很快,新技能需求很强,这要求学校教育在培养中,除了通用技能之外,要与时俱进,跟踪最新和最前沿的技术需求,提供给学生。这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能够具有前瞻性,并能紧扣IT行业特点,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相关方案设置和课程开设。

因此我们需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在方案制前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做好充分的调研。整个方案应由行业专家根据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由教师根据要求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由企业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制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拟定教学计划。

我们结合市场调查数据和企业专家访谈分析后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途径主要包含:网络系统设计 、网络系统建设、网络产品设计开发和相关服务、网络安全管理及维护、网站开发及网页设计制作、网站管理等岗位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需考取教师资格证)。由此,我们将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

1) 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4 小结

当前很多高等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特别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但是,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拥有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成功,而可就业能力才是应对就业以及维持工作的根本之道。所以,该文基于可就业能力提升的角度,对当前IT专业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策略,以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形成。当然,毕业生就业与现实需求的差距说明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开发不仅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需要企业的实际行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才是进行可就业能力开发的重要思路。IT技能型人才的可就业能培养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纵向跟踪分析等实证研究,对IT类专业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模型确定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的可就业能力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91-93(9).

[2] 郭文臣.可就业能力研究:价值与趋势[J].管理学报,2010(05):686-691.

[3] Hillage J, Pollard E,Britain G.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Labour Market Trends,1999:83-84.

[4] 刘小平,邓靖松.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5] 耿国锋.大学生可就业能力调查[J].社科纵横,2011(2).

[6] 邓健.浅谈提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就业能力[J].科学咨询,2009(11).

[7] 谭劲松,等.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培养环境,提升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职业能力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