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选择

2014-12-03 10:33章军杰夏春红
东岳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集群文化产业

章军杰,夏春红

(1.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21000;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文化产业是创意经济时代最具创造性和最富战略性的产业形态,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区域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积极倡导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整合与跨地区经营,加快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但当前区域文化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等诸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升与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强化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对接与合作,促进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成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能级与水平的重大现实命题。

一、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生态:全球经济、社会变迁与专业分工

社会环境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生态,也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地理空间。梳理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语境和创新生态,分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地域实践,也就成为探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选择的逻辑起点。

(一)全球化浪潮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在全球化格局下,区域文化产业已经走出“小国寡民”或“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式发展道路,具有了全球生产与消费的文化意义和现实关怀。自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资本的跨国流动,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物理限制,实现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全面交流、碰撞与融合。新兴的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就业、贸易、技术创新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①[巴西]埃德娜·多斯桑托斯:《2008创意经济报告·前言》,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第V页。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现代科技和金融资本的双重优势,垄断了全球文化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占据了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绝对优势。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保持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特质,是当前国家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与世界秩序均产生了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打破世界霸权的思维逻辑,全面提升国际秩序重建的议程设置能力与话语建构能力,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总调整与再平衡,构成了以区域文化产业为主体支撑的国家文化产业博弈与角逐的战略焦点。因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关怀,也具有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提升国家文化领域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变迁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演变①陶良虎:《中国产业结构协同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文化产业也走出了一条从初始萌芽、逐步认可到自觉推动的发展道路。具体到区域经济而言,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区域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资源依托型城市而言,如何在区域自然资源枯竭或趋于枯竭的状态下,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城市复兴,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方向。再具体到区域文化产业而言,产业集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对区域整体经济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同时,现阶段区域文化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形态也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产业形态”——“现代文化产业形态”——“新型文化产业形态”③胡惠林,王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的战略转变。如何在现有区域文化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现代理念的调整更新与扩散应用,借助金融资本、现代科技、创意人才等各方力量,实现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选择。由此可见,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战略调整,也直接关涉区域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调整与跨域发展,对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产业发展新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专业化格局下强化区域分工协作的内在需要。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也是国民财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大分工格局下,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引导区域文化产业的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整体效应的基本策略和路径选择。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大规模调整、大范围整合的新时期,区域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极大提升,呈现为同一产业链不同产业层次的垂直分工和不同产业链同一产业层次的横向扩张的复合化整合趋向。如何在一定的实体联系和逻辑关联下,淡化区域文化产业分工协作的地理边界与行政边界,实现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从更高视角、更广层面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整体性、纵深性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大局的重大考量和关键议题。对于区域经济而言,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合理分工与专业协作,打造以分工协作为依托的区域联合体,形成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网络关联,就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更为宽广和更具魄力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体系,抢占更大空间范围内文化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审慎梳理区域文化产业竞合发展与协调创新的基本理路,客观探讨区域文化产业关联互动与错位协同的发展模式,也就成为了实现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二、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区域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

地理集聚通过地理区位、资源优势、规模效应等外部条件实现一定区域内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群,形成推动知识扩散、信息流动与创意增殖的地缘型组织结构,具有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的双重优势,是当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一)地理集聚是当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策略,初步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版图。以产业园区、文化街区、示范基地等为组织形态的地理集聚,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的强力引擎,也是衡量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针对区域文化产业普遍存在项目过于分散、体量过于羸弱的现实问题与产业实际,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地理集聚高度契合了产业集中的发展理念,成为了当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首选模式。自2007年以来,国家命名了四批次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二批次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各省、市、县级行政单位也公布了相应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地理集聚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截至2011年底,1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已聚集各类文化企业近8000家,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园区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和超过40万人④苏丹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中国文化报》,2012年10月12日。,是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典型样板和国家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及地方各级文化产业基地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示范窗口和主体架构,积极发挥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和龙头引领作用,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地理集聚,有效推动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规模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构成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版图,也成为了当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发展模式。

(二)地理集聚具有自发形成与政府主导的两大生成机制,共同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一般而言,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主要根据政府部门的行政意图,通过建立地理集聚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文化企业的集群式聚合,发挥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辐射带动效应和引导示范效应。自发形成的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主要通过资本意志与市场规则的自主整合,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及资源禀赋的逻辑关联,构建具有纵向协作和横向合作的紧密型经济单元。当然,政府主导的地理集聚与自发形成的地理集聚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互动关联。政府主导的地理集聚是以模拟或遵循市场规律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而自发形成的地理集聚也需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两者均以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为目标指向,共同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发展导向与动力支撑。通过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机理,企业不仅可以节约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地理距离,获得劳动力市场空间集聚的多重优势,同时也可以获得产业集群所释放的创新能量,诸如信息流动性、创意潜力值、文化敏感度等。①Allen J.Scott.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Cognitive - 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93-94.同时,依托地理集聚所派生的技术合作、人才聚合和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延伸区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拓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外部关联,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竞合发展的集聚效应与整体优势,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地理集聚是产业集聚普遍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兼具传统产业集聚的一般共性和文化产业集聚的特有属性。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或地域上的广阔延伸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最大宣传效应,并对地理集聚区周边文化产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和集群粘合力。也正因此,行政分割和地方本位构成了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最大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思维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空间拓展与产业延伸。而由于产业集聚相关要素的动态演变,产业集群在其发育初期就内孕了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②张明龙等:《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如何在获取集群发展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集群内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激能力是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难点课题。此外,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重创意的基本属性,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技术的产业特性,这对传统的自然地理、行政地理与经济地理形成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在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文化产业已经突破了地理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边界限定,实现了创意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限拓展与延伸。因而,地理集聚并非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法则,也绝非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通路。如何在区域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之外,积极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和组织形式,有效突破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地理范围与空间边界,成为了实现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复合空间与文化植入: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整合

针对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群的实际状况和现实瓶颈,有必要关注其他形式的产业集聚与空间整合,积极拓展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提出对区域文化产业进行文化整合的全新思路。

(一)文化整合是拓展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的现实要求。如前所述,当前区域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由于存在行政区划与地理空间的实体界限,存在区域之间行政隔阂、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等现实困境,难以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内容开发能力和分工协作网络,不具备形成具有全球规模和能级的产业集群及载体平台的基本条件。如何按照不同的逻辑关联进行不同层面和不同尺度的区域整合,培育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复合产业集聚有序空间,是拓展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空间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能级的现实课题。而依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特质与文化内核进行文化空间的序列组合与战略重构,就有可能构建具有更大辐射能力和内在逻辑关联的区域整体形象,成为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例如,纽约市即依托“百老汇”的品牌价值与文化特质,催生了从“经典百老汇”到“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圈层空间结构,构筑了美国百老汇演艺娱乐集聚的新型组织模式③Mark N.Gran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oadway Musical,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4,P188.,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容开发能力和分工协作网络的空间竞争力,成功实现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整合与空间拓展。但是,区域文化产业的空间整合不是地理集聚的补充或替代,而是区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整合的自然演变,也是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文化整合重构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布局,形成具有文化与市场双重影响力的文化空间聚合体,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从封闭式“行政区划经济”向开放式“一体化经济”的发展转变,是新时期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与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文化整合是实现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可行方案。在科技发展与创意更新的带动下,区域文化产业呈现了由多方竞争向互动协调跨越转型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依据文化的相似度或同构性,结合区域文化产业项目的地理接近性与资源互补性进行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整合与空间拓展,逐步扩大区域文化产业的共通意义空间与文化生态布局,就有可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之间强烈的共振效应和区域文化产业简单相加难以超越的综合优势。例如,迪斯尼集团即依托“迪斯尼”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汇聚了创意中心、建筑设计、产品推广、项目管理、技术研发等部门,涉及了娱乐服务、主题公园、玩具研发、图书出版、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行业,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技术、管理、商务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中枢①The Walt Disney Company 2012 Annual Report,http://thewaltdisneycompany.com/investors/financial- information/annual-report,2013-09-10.,构筑了文化空间意义上的大迪斯尼网络集群,形成了极具产业震撼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复合空间有机体。事实上,国内已经进行了文化产业项目跨行业集聚、跨地区整合、跨部门协同的初步尝试,大运河申遗即成立了由8个省/直辖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建立了以大运河为中心的省部际协作机制,有效强化了运河沿线城市的联络协作与沟通交流,共同推动了大运河的申遗保护与系统开发。据悉,目前大运河首批申遗预备名单已经基本确定,所有遗产点、段准备工作和国际专家现场评估工作也已完成,大运河申遗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由此可见,综合考量本区域既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打破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线性思维和物理空间,就有可能打造具有共同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的非实体产业集聚,有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能级与水平。

(三)文化整合是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根植的主动选择。文化嵌入或地方根植是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内聚认同与相对稳定的强大推动力。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对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关系问题探讨基础上,结合嵌入/根植视角提出了经济行为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为条件的基本论断。②[ 美]弗兰克·道宾:《经济社会学》,冯秋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整合即积极借助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势条件,突破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有形因素的空间界限,培育具有高度社会包容、文化共生、知识整合的概念性整体网络,最终创建具有超强稳定性和根植性的文化共同体。这一理念高度契合了构建稳定型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要求,具备提高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活力的综合效能,可以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强大向心力和内聚力,构成了拓展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增值空间的积极策略。例如,伦敦都市圈以“创意伦敦”为文化理念,有效整合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周边区域的文化资源与创意财富,打造了极具文化向心力与身份归属感的大伦敦文化产业网络体系,实现了伦敦由世界工业中心向全球创意中心的华丽转型。对于我国而言,通过文化整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与战略联盟,推动建立基于市场空间的贸易依存与基于文化空间的非贸易依存的双重共生网络,就有可能构筑具有共同文化标识与价值理念的超稳定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在更大空间文化产业竞争中难以模仿和移植的核心能力。

四、产业融合与地域联动: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

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都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均为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现实路径。那么,如何强化区域文化产业的地域整合与产业渗透,加快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模式更新与空间拓展,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竞合发展的关注焦点。

第一,切实加强区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地域联动,着力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的动态共同体。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引入了共同体概念,强调共同体是人类持久的、真正的和富有活力的共同生活,而社会是人类临时的、表面上的共同生活③[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突出了共同体具有血缘、感情和伦理关系纽带的人文属性。区域文化产业的动态共同体旨在维护和促进区域文化产业联盟的整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塑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认同的契约性内生组织,强化区域居民对区域文化在情感或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规范与有机联系的文化共同体、创意共同体、产业共同体等立体多层次的动态共同体,打造具有最强竞争实力和最高利益同构的区域一体化命运共同体。山东、贵州、青海等地按照行政区划联合打造了省域旅游形象共同体,推出了“好客山东”、“多彩贵州”、“大美青海”等省域旅游文化品牌,进行了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动态共同体的初步尝试。如何从国家宏观战略和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打造具有更大凝聚力与辐射力的跨区域、跨行业共同体,构成了新时期区域空间拓展与地域整合联动的核心内容和战略重点。通过强化区域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创新培育共同整合文化资源、共同研发文化产品、共同培育文化品牌、共同营销文化市场、共同分享文化成果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区域风格、中国气派的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品牌,创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主体。

第二,不断突破单一文化产业发展范式的边界限定,大力推进区域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区域文化产业涉及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旅游休闲等诸多领域,具有多业态融合共生的天然属性。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中,如何借助产业集群的高度整合力和渗透力,突破单一文化产业发展范式的边界限定,把握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发展态势,打造具有强关联度和全产业链的创新聚落,是构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将历代帝王登山封禅的历史演绎与中华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进行了动态组合与深度衔接,与传统泰山旅游观光产品形成了分工协同、优势互补的互动格局,造就了更具影响力和更具吸引力的区域文化产品新组合,有效提升了泰山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品牌魅力,为区域文化旅游与实景演艺的深度融合树立了业内典范。此外,在“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服务+文化”等领域也不乏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多业态融合,这些具体实践造就了具有较强集聚效应和整体辐射能力的产业群落或优势组合,也构建了彰显区域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重要、最核心的空间载体。当然,区域文化产业的多业态融合必须杜绝毫无文化逻辑或产业关联的“拉郎配”行为,而应在遵循文化产业与周边产业多业态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文化产业多业态整合与互动,最终形成区域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与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打造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优势。

第三,有效借助科技、资本等第三方资源的嫁接与应用,保障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第三方资源作为沟通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创意的桥梁纽带,构成了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一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内涵与表现空间,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内容创新、表现方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创建了“文化产业+科学技术”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新模式。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即积极推进动漫相关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造研发与合作共享,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动画渲染、音效制作、后期合成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①洪叶:《杭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凸显“口红效应”》,载《浙江文化品牌报告2010》,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成功打造了杭州“动漫之都”的产业核心区和示范区。二是社会资本的深度介入和成功运作确保了文化产业相关资源的集中配置,通过社会资本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运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企业、项目之间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文化创意与商业资本的大交汇与大融通,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极为简单又最为有力的动力循环。通过第三方资源的成功嫁接和深度应用,大力提高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关联度和耦合度,就有可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大区域文化产业的空间拓展与合作共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把握第三方资源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方向和路径选择的发生机理,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核心驱动。

综上所述,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文化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与动态升级,有效地强化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分工协作与协同创新,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路径与策略选择。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大力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就有可能突破现有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和产业壁垒,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强劲、持续的动力引擎和竞争优势,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话语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现实路径和有力支撑。当然,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不是非此即彼、简单对立的单一路径选择,它们在区域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的动态交叉组合,积极寻求区域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与空间整合的最佳平衡点,也就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集聚跨越升级与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集群文化产业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