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工业主义的人类困境及其生态转型

2014-12-03 10:33贾向桐
东岳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人类生态

杨 明,李 晔,贾向桐

(1.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191;2.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现代性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等多个方面。工业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张扬是现代性最基本的特征。在这场波及全球化的现代性过程中,人类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但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却也愈加显露出来。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快速消耗、环境的污染与退化、生物多样性的逐渐丧失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物质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和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使得社会生产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由此导致的个人之间、国家之间和集团之间利益的纷争引发了人类社会内部激烈的冲突,甚至不惜动用战争解决问题。在当代,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面对现代性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强烈怀疑,如何走出现代性困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健康协调发展,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根本性也是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代性及其全球化何以造成人类社会困局的基础上,就如何超越现代性,向生态经济转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现代性工业主义的建立与工具理性的形成

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前,古代技术表现为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技能、工艺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力的顺应和使用获得财富,对自然的改造是有限的。海德格尔在对古代技术评价时提出,风车的翼子的确在风中转动,它们直接地听任风的吹拂。耕作还意味着关心和照料。农民在先前耕作的田野的情形则不同;农民所作所为并非促逼耕地。在播种时,它把种子交给生长之力,并且守护着种子的发育①《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3页。。芒福德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古代的技术如农业是以适应人类本身生活的需要和情趣为原则的②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6页。。在科学的探索中,古代人们是抱着一种超脱的静观态度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沉思自然的奥秘,这种探索没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科学与技术处于分离状态,没有真正的进入到人类的社会生产领域。近代科学诞生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近代科学在不断揭示自然奥秘的同时,又被技术化,进入到了社会生产领域。这时的科学走在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本基础,而且一旦科学获得了社会生产力功能,科学就不仅仅是科学家书斋里个人的智力活动,而是成为一项社会的事业,成为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科学得到了企业、财团乃至国家的经济资助。米哈依洛夫指出这是一种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①A.N.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与情报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决定了现代工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即实现了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规模化,人类获得了大规模介入自然的力量、将自然物转变为社会产品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推动下消费财富得以积聚膨胀的时代。

伴随着工业主义财富创造的巨大成功,人类的多维理性也向单维的工具理性转变。工具理性以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技术化的操作实现功利化目的,它使人们相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的未来是建立在作为工具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到解决。在技术工具不断使人们获得成功之时,工具理性就进一步简单化为追求工具本身效率的提高,手段变成了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人作为技术发明者被迫日益陷入单维发展,即成为技术发明的工具。正如贝尔所指出的,在效率为先的现代社会,个人的角色被社会所要求,因此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对待,人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即成为资本、利润的工具。现代工业革命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工具从目的中的解放。为了从目的中解放出来,工具必须超出目的,工具对目的之超出为现代世界注入了独一无二、空前自由的感觉②Banman:Postmodern Ethics.Oxford&Cambridge.1993.190。工具理性视野中的人与自然是主客体两分,主体借助于技术工具可以把客体改造成满足主体各种要求的人造物和人造自然景观。并且因为科学技术工具效率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可以具有无限性,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使人类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资源作为科学技术的函数,会随着科学技术自变量永无止境的进步而不断扩大,这样在逻辑上就得出了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全能够保证人类现代性的经济活动持续下去的结论,而现代性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成功则表现在能够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强大和不竭的动力。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工具理性日益增长的历史性趋势和海德格尔指出的技术主宰一切使技术理性成为现代性运动的核心文化理念。理性的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化造就了人们理性的世俗化和功利化,人类理性对功利的追求成为工业文明的本质内核。在人类世俗功利的追求中,作为财富源泉的自然也必然成为人类控制和征服的对象,格里芬指出,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包括其它所有种类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③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在工业主义所造就的这场财富盛宴之中,人们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管人们具有怎样的理性形而上学,只要进入现代性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成为理性经济人,将服从社会经济运行的价值观。资本作为获得经济价值的源泉,成为经济人追求的根本目标,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为此作了很贴切的注解,所以惠特克认为,近代经济学是对于欲望满足的客观研究④(英)惠特克:《经济思想流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2页。。马克思也有过相似的表述:只有那种……(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才应该被看成私有财产的现实能量和现实运动的产物(这种国民经济学是在意识中形成的私有财产的独立运动,是现代工业本身)、现代工业的产物;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国民经济学促进并赞美了这种工业的能量和发展,使之变成意识的力量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现代性能够全球化成为必然的逻辑结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天生就能全球化⑥(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资本作为经济活动的内生驱动力,作为使人们获得利润的源泉,必然具有力求跨越国界的本性,商品也渴望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所以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很快从一国国内扩展到国外,并最终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只要有利可图,商品和资本能够流通到世界市场的每一角落。现代性使得包括工业化、市场经济以及工具理性、官僚科层结构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之内。在这场现代性全球化的过程中,科技水平成为决定一国全球化地位的首要因素。现代性为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性的个人和社会遵守共同的现代性游戏规则,一个全球性的现代化社会最终形成。

二、现代性社会的人类困局

然而,当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空前成功的同时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能源与资源的快速消耗、生态危机、人类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日益增强的挫败感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限性,使得现代性失去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基础,人类陷入了现代工业主义带来的困局。

困局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追求利润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和生产都成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生产可以为消费提供更多的品种,激发人的消费欲望,而产品必须消费掉才能为进一步生产提供基础,生产和消费就是在这样相互刺激中形成人类对自然物越来越多的需求欲望和技术开发,自然资源快速消耗。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镶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①《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2-933页。。但是自然不能永远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事实上,为人类提供经济财富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限的生态系统,地球资源不可能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在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过程中,地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和废物排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则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早在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思鲍尔丁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就形象地指出,地球如同一艘孤立的宇宙飞船,其生产能力和污染净化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纯粹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却不会使资源用于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废物排放加以处理,出现市场失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资源—产品—污染与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约翰·格雷深刻地指出,自由市场体制以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学为指导,以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却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是市场运作独立于社会需要之外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人类的工业化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很多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生物因为地球气候和环境的改变而消失。格里芬提出,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②(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科学家曾经根据杰里米·托马斯对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推断③Jeremy Thomas:British wildlife survey report.Sience,2004,No.3.,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作为多样生物家园的自然正逐渐丧失这一功能。

困局之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在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内部的冲突接连不断,甚至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内部冲突的原因,有人归结为宗教信仰的冲突、文明的冲突,但是,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当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的时候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8页。,超越现实的“天国”被拉回到现实世界之中,个人主义、功利化思想、算计理性使得人们加强了对现实利益的争夺,世俗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中,人隶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以商品交换和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了博弈的舞台,在这个利益博弈的舞台上,不同的利益集团运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手段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能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具有约束力的共同价值标准,人类就不可能作为整体力量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全球生态问题,甚至技术也会被广泛的有意识的负面使用,所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技术负面使用的根源。

困局之三是技术异化程度不断强化,在工业经济中人类无法走出技术异化的怪圈,出现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自由地位的丧失和技术负面效应无法根除,技术发明者却受到来自技术的严重束缚和挑战,造成人本身在技术社会中自由的丧失。“对于许多人来说,现代性的经历是沮丧不快的:没有依靠、‘面对现代世界的实在’的要求可能变得难以承受;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自由的:没有传统和迷信的束缚;免于周围宗教的偏见;免于说或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但另一面,我们经历在自由也是一种异化和无根。我们不再受到限制,但我们也无所依靠了。”⑤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trans.John Wilkinson.NewYork:Alfred A.knopf,1964.许多技术哲学的研究学者都提出了技术社会中人主体性地位的缺失问题。埃吕尔认为技术在一个封闭的循环内是自我决定的。像自然一样,它是一个封闭组织,这允许它独立于所有的人类干预而自我决定。技术不可能产生自由⑥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25页。。斯蒂格勒也指出,在大工业时代,人并不是一系列分散的技术物体(机器)的意向性根源。更确切地说,人仅仅执行技术物体自身具备的意向⑦(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现代性社会为什么造成人主体性地位的缺失,究其原因在于工业主义的经济方式和工具理性的张扬。如果说,古代技术只是一部分少数工匠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却成为人人应该掌握和追求的第一事业,甚至可以说是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得以生存的前提。在技术工具这一手段成为目的之后,其发明者也沦为必须进行技术发明的工具,必须努力地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者。这样就显示出海德格尔所指出的现代技术对人形成一种促逼,这种促逼把人聚集起来,使人无法挣脱自己编织起来的“座架”①《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3页.。

三、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的超越与生态转型

人类要走出现代性社会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超越现代性,转变工业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针对现代性超越的可能性考察,唯物辩证法让我们相信,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会随着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全面实现从顶峰走向衰落,人类在经历了现代性之后将走出工业主义经济发展的泥沼,超越现代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一方面,从现代性内部会生长出超越它自身的力量。王善平认为现代性在使资本对自然和劳动者进行了充分的盘剥之后,也创造了足以确保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巨大生产力,培育出了颠覆资本强制的感性意识和需要,因而一旦资本有机构成升高至无法容纳现代人之生命力的极限,人们势必群起而推翻资本强制②王善平:现代性:资本与理性形而上学的联姻,《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另一方面,如同张曙光所指出的全球化奠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前景。全球化让我们发现,原来无论是生态的多样性抑或文化的多样性,都要借助普遍交往的平台才会成为现实。现代性的超越性、普遍性、同一性和无限性的追求,其真正建设性的意义就在于它促成了全球的普遍交往,并使潜在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呈现为显性的。所以全球化亦并非只是向人敲响危险的警钟,它同时也昭示着新的希望和出路③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针对现代性超越的现实性讨论,由于社会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历史形式,所以扬弃工业主义生产方式,向生态经济范式的转型是关键。按照生态经济范式,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离开生态系统孤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的生态转型,从观念上来讲,人类应该抛弃技术万能论的工具理性主义观点,那种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就能超越现代性的困境是站不住脚的,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技术的进步也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通过人类社会制度层面的综合变革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同样,靠技术推进、增加物质财富也不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关键。在当代,社会的分配机制使得个人可以富可敌国,进行挥霍式消费,技术的进步是无法满足地球上每个人这种对财富追求的,所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键之处在于建立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和生态正义,改变靠财富私人占有制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人类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赋予的当代人的责任。安德尔森曾经指出,人们对技术的掌握,如果缺少了公众的智慧,只能带来灾祸,由于缺乏公众的智慧,对于人自身、其他生命以及地球本身都是个威胁。当前的生态危机就已证明了这一点④A.Anderson:“Why Prometheus Suffers:Technology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1,No.1and 2.。现代性社会中由于人的分离性,造成了个人有理性,而集体无理性的现象,所以人类需要形成集体理性共同克服现代性的困境,从整体人类出发对技术使用进行有效控制。

在抛弃技术万能论的同时,人类要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树立起生态价值观、绿色技术观、生态伦理观以及生态消费观等。生态价值观要求人们不能只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对经济利益的获得不能以付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而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绿色技术观所强调的是人类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应该与地球生态圈和谐统一、顺应自然,并且在技术的运用中克服其负面效应;生态伦理观则要求人们在进行包括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活动中,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指导,顺应生态规律,抛弃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方面构建起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伦理观。在消费观上同样也应该进行根本的改变,构建起生态型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要求人们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改变挥霍式、物欲纵横的消费方式,进行有节制的、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在物质消费过程中,追求人文精神和生态伦理的满足。

要实现经济的生态转型,生产模式应该由“自然物——产品——废物”的单项线性物质流转变为从废物再到循环使用的物质流,使得经济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必要的物质能量,同时也能够向环境系统输送必要的物质能量补充,达到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和谐统一。

生态化经济代表着一种新型的人类经济模式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也在深层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构成一种怎样的新型关系。应该说,现代性的拯救之路在于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丰富,这种精神不仅从整体人类的利益出发,并且对其他生命形式给予尊重,使人从单维理性向多维理性过度,创造出人类和多样性生物共同美好的家园。

猜你喜欢
现代性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浅空间的现代性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