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崧+李静+杨秀英
导读: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和保障体系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是高职教育的航标,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质量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高职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向度是确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质量管理以及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质量 保障体系 理论向度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依据“纲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设,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更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因此,客观科学地评估专业建设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向度是确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质量管理以及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内涵诠释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质量,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高等职业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要求我们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和保障体系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专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在高职招生专业的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服务的优劣度。[2]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遴选、示范专业遴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等都属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作为一个“共同体”来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至少要覆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发展资源等三个领域;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运行,探索和研究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策略,凸显高职质量的文化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设施、队伍建设、图书信息资料等专业发展资源的投入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没有优质的投入是不可能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随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日趋深入,高职院校正在推进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向度
(一)着力点
能力是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是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高职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已从以学科型培养模式逐渐转移到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式上来,人们正普遍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必将带动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然而,仅仅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必然将高职教育引向培养单一的“职业人”的误区。[3]现代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打破单一的、工作定向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有机整合,综合能力与职业发展相统一,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基于此,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均衡发展上,实现高职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最优。其中知识方面要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包含学科理论性知识、素质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替与螺旋式上升完成了高职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情感包括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与普通大专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更应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之本,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及相关社会利益。
TQM强调“全程控制”和“全面管理”,将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和活动都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管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质量的改进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基于该理论,将专业建设质量全过程分成专业建设输入、专业建设实施以及专业建设结果三大环节,在每个环节选择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主要监测点进行评测,从而达到对专业建设的全程监控,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是强调职业院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职业院校要加强内部办学效益的管理,社会应支持学校,减少对学校提高办学效益的干扰,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生产“合格产品”的工作,“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学校、社会、家庭要三位一体,努力减少人为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endprint
职业教育的价值应当是多元价值,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统合与平衡。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所培养的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谋得职业、终身发展、求真求善等需要的程度,是“外适质量”与“个适质量”的完美结合,“只有既让政府满意,又能使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4]
(三)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是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高职专业评估的对象及内容。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引导专业建设向更好的方向迈进;一个设计不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会导致高职专业建设顾此失彼、轻重不分,最后严重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质量评估机制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专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开展专业建设评估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而专业建设评估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大多数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专业建设评估指标包括条件指标、状态指标和成果指标。条件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资源方面的指标,状态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过程方面的指标,成果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绩效方面的指标。目前,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重点专业验收等评估方案中的指标即是按照上述思想进行开发设计的。从这些方案的实践效果来看,还有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仅仅依据条件指标、状态指标和成果指标来设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是不能充分保障专业教育质量的,应将“专业建设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纳入指标体系。
ISO9000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其精髓,而管理职责、测量、分析与改进则是过程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5]陈玉琨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他强调,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系统管理,包括发展目标的分析、发展潜力与关键因素的评价、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关注绩效管理,重视发展过程的诊断、发展成果的检验。
对高职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一个专业是否达到预定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督促专业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上升水平,这才是进行专业建设评估的真正目的所在。因此,对高职专业建设进行评估时,绝对不可忽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只有通过测量,方能了解专业管理和建设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方能找到问题的成因;只有通过改进,方能解决问题,稳步提升质量。
说明:本文系课题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
参考文献:
[1]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74.
[2]王欣,陈锡宝.我国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29(20):83-85.
[3]张耀嵩.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2(7):59.
[4]李静.高职教育“能力”与“个性”主题的阐释[J].职教论坛,2005(6):7-10.
[5]闵敏,张夏雨.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2(31):20-24.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