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林
内容摘要:文艺学系列课程由《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等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补性强。所以,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应当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破除课程之间的壁垒,重视考核内容的层次性,共同组建一个立体、互补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文艺学 考核 层次性
文艺学系列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由《文学概论》、《文学批评》、《西方文论》等课程组成的有机体系,其构成原则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
具体的说,文艺学系列课程多以《文学概论》课程为核心,由《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文学批评》、《美学》、《文学批评史》等性质相关的课程组成,形成“以文学概论为基础、以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为两翼,以文学批评为落脚点的课程性质相同、功能相异、服务同一教学对象、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多门课程的整体建设。”[2]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关切考核内容的层次性,破除了课程之间的壁垒,重视立体、互补的考核体系的构建。
考核的层次性是指考核体系既有全局视野,实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全局把握,也要认清课程的交叉关系,理清课程的重叠内容,避免多门课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重复性考查。即便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也需要结合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的学科定位进行针对性的考核。为了实现这点,在考核之前应当先将课程分为四个层面,即基础理论层、理论扩展层、实践应用层、元典阅读层。通过区分课程的定位、重难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差异,实现科学的考核。
一、考核的层次划分
1、基础理论层考核
涉及课程有《文学概论》《美学》《艺术学概论》,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考核学生能否以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去阐明文学、文艺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关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阐释和推演的能力,重在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面向一年级的《文学概论》为例。作为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它以文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对文学活动的属性、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也提倡从具体的文学案例入手,注重理论阐述的生动性,关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该课程内容覆盖了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以阐述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形式的特性、文学和读者的互动关系。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学习其他文艺学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考核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作为基础理论层面的考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第二,作为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考查重视基础性,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相对较低。
2、理论扩展层考核
涉及课程有《西方文论》《古代文论》,考核学生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够理解重点概念、理论在文论发展史上的形成和流变,了解重要理论家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以检验学生对文艺理论史知识框架的把握能力。
以面向三年级的《西方文论》为例。该课程作为《文学概论》的拓展课,以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概括分析自古希腊到当代的各种学说,总结其中重要的理论,帮助学生掌握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在更高理论层面认识评判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反思文学遗产的综合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理论,理清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线索。明确文论家、著作、思想在文论中的位置、作用及传承关系。弄清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伦理、文化、宗教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该课程考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时空跨度大。考核内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覆盖了数千年的理论发展史,考核难度大。第二,文化差异大。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时代语境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某些概念的原意,误读较多。如“形而上学”、“解构”、“后现代”等。第三,考核的覆盖面差。该课程涉及重要理论家近百人,进行专题介绍的有几十人,普通的考核无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覆盖。
3、实践应用层考核
该层面涉及课程有《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视觉文化批评》,考核重在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树立学生开放、多元化的大文学观念,重点检验学生审美反思和批评能力。
以面向一年级的《文学文本解读》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深入了解文学文本解读的性质,系统掌握有关文学文本以及文学文本解读的知识,从而建立起文学阅读的专业眼光,不断提高对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理解、解读的能力。”[3]在诗歌解读方面:理解古典诗歌主题和意象,评判诗经、唐诗、宋词等体裁的审美价值。理解现代诗歌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和解读方法,评判现代诗歌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小说解读方面: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能辨析古典和现代小说的本质差异。在散文解读方面:掌握散文分类及发展脉络,评价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在电影解读方面:了解电影的艺术特征,掌握电影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该课程的考核具有二个特点。第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重视考查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推想力。第二,重视对表达能力的考查。重点是对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考查。
4、元典阅读层考核
该层面涉及课程有《中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考核学生对元典的理解能力。元典在西方语义中有经典和圣典的双重含义,是经历人类文明传统陶冶而来,蕴涵了深刻道理的优秀典籍。同时,元典具有开放性“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原型,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框架,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就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之源,一再发挥启迪功能。”[4]从这个角度看,回归元典是必要且可行的。
以面向二年级的《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为例。该课程选取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代表性文学理论成果,所选篇目简练精纯,以质量见长。选取了《理想国》《诗学》《忏悔录》《判断力评判》《美学》《艺术哲学》《作家与白日梦》新批评》《写作的零度》《影响的焦虑》《文学理论》等代表性篇目。这些篇目提纲契领,集中描述了西方文论发展的主线,从中可以一窥西方文艺理论演变的全貌。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元典的阅读,避免因翻译造成的误读,避免因低水平转述带来的断章取义,实现对文本原意的回归,还原出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深度,发现元典的生成和运作机制。
该课程的考核的重点是检验学生对字外含义的理解力、结合文本语境的领悟力。通过考核加强学生对元典的认识,帮助学生品位原汁原味的思想、精神和方法,避免对文艺学知识片段式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层考核的操作策略
因为文艺学系列课程的互补性,经常出现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考核的现象,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也造成了考试资源的浪费。在新的考核体系中,应当平衡基础层、扩展层、应用层、阅读层的关系,实现高效的考核。
以“典型”的考核为例。“典型”是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在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中都会涉及,但考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基础课程《文学概论》的考核中,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该词惯用意义的理解,学生只需要结合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即可,不需要学生结合该概念在中、西方文论中的历史演变,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在扩展层《西方文论》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典型”概念古今演变的把握。学生应能结合典型的希腊语的词根义,柏拉图的“理式”说,亚里士多德的“类型”说,贺拉斯的“定型”说,黑格尔的“理念”说,马恩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说等理论,对“典型”在西方文论历史上的演变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重点考核学生对西方文论理论体系的驾驭,考评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而不仅考查学生对某单个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在应用层《文学文本解读》的考核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典型”的内涵之后,能够结合不同的文本,对典型的艺术内涵、价值,作家的艺术水平进行准确的评判。在阅读层《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的考核中,选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涉及“济金根”的篇章,要求学生能够总结论战双方对“典型”的不同认识,总结论战双方主要观点。在这类课程的考核中,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总之,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应当重视层次性,打造分工明确,各有侧重,此详彼略,互为补充的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效能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艺学系列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 (项目编号:JY2013013)]
参考文献:
[1]王嘉才.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2).
[2]刘晗.当前文艺学课程群建设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3]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天瑜.“元典之树”何以长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