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清欢

2014-12-02 00:36杜红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无缘本心境界

杜红彪

清欢,乃清雅恬适之乐,独享清欢,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恬淡境界。一般人爱追求喧嚣下的浮华与富丽,在觥筹交错间获得尊荣的认同,似乎春风满面,荣光无限;而独享清欢者往往清心寡欲,在与自然、自我的深切交流中获得清静恬淡之乐,独享生命深处那份少有的宁静与释然。

清欢是自然而然,不可刻意为之。不必专意置下一杯清酒、两碟菜豆,不必于清风明月之中,专意寻一竹林,听那竹叶萧萧;只需晚饭后轻捷地步行在长满青草的田园小径,消受傍晚春风的清爽,此时或许还能寻得一些残阳,眯着眼看它渐渐在舒卷的白云间消融。或者,足不出户,待朦胧的月光洒在庭院里或者阳台上,你静下心来,去听那秋虫们此起彼伏的歌唱。我也曾在一日晚上,借着朗月照在爬山虎青藤上的清灵的光,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感觉曲如流水,滑过心胸间的广阔山野,淙淙然,心都融化在深幽的自然之境里了……

世俗的繁华注定与清欢无缘,媚俗与功利当是清欢的大敌。因为清欢的前提必须“清静自然”,清欢的本质,必须是“寡淡雅致”。若求得清,需内心禁得住诱惑,不为物役。只有内心清静,繁杂之物不侵,贪欲之念不存,才能守得住本心。本心坚守,自然不是容易之事,世界都在围绕功名利禄而动,所谓天下汹汹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社会现实中,能不为利益所驱使,埋头于事业的孜孜追求中,这份寡淡之欢多少带有孤寂与凄苦的成分,若没有超然之心,哪里去寻得这份孤寂背景下的雅致之乐呢?

说到此,我们似乎明白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那份心境了,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恰是清欢的最好体现;而他的近乎诗画境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非俗人所能体验。于此相类,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言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静境界,此处的清欢是陋室之中的那份清静与自在,它是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清欢恰如那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静卧在温柔的清清涟漪间,随清风摇曳出一片晶莹的灵光。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在孤寂的境地里独享生命的清静之乐。清欢来自于人对美好环境的真切感受,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游览南山时写道:“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所营造的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所以,清欢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乐观与超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算是最好的注释吧。

无法想象,一位蝇营狗苟的人如何感知生命中的清欢。坐拥有无限财富与光环的土豪,有一掷千金的豪气,有睥睨众生的傲然,一旦剥去金钱的外衣,那份虚荣所带来的欢乐便不复存在。炙手可热的权贵无法感受生命中的细腻与温润,特权让他们颐指气使,但没有来自他人心间的真正敬重,清欢与他们无缘。

治学者需要清欢,从教者更需要清欢,清欢蕴藏着独立的人格追求,不依附权势,不投靠金钱。清欢是要有大境界、大追求和大爱的。作为莘莘学子的师者,不苟合世俗,不迷失于纸醉金迷,坚守着淳朴的本色,在星光下,在晨曦中,在思考中,静静地感受生命中的清欢,怡然自得,从容任教,用恬淡的生命将无数青春浸润出瑰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缘本心境界
跨年时 有所思
剪发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有缘而来,无缘而去
有缘无缘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