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华
摘 要: 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加深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延伸。如何把握好这种延伸尺度,将与历史知识关联性很强的内容合理引入课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延伸 把握尺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与历史知识相关联的资源与内容都可以被教师充分利用,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们习惯对这些内容与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以期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快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为实现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提供有力帮助与支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因对拓展延伸的“度”把握不好,反而使拓展成为限制,使延伸更为低效。因此,如何把握这种延伸尺度,将与历史知识关联性很强的内容合理引入课堂,是值得更多教育者思考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延伸的尺度进行全面探析。
一、把握好历史知识纵向有效延伸的尺度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可供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与根本,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无疑是每位历史教师的首选。学生在对历史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后,对历史知识稍微进行纵向延伸,能够帮助他们很快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端正历史态度,实现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如在讲到“商鞅变法”时,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之后,虽然学生对此次事件的背景、过程及效果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学习气氛整体来讲过于平淡与沉闷,学生总感觉意犹未尽。如同一壶热度达99度的水,离沸腾仅一度之遥,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将学生的热情点燃,将他们的思维激活,需要教师对此进行适当延伸。可以将事件中商鞅因变法最终被车裂的“亮点”提出,让学生从此点出发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形成结论:“每一次的变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旧事物被新事物代替的过程是曲折的、艰难的,但也是前进的。”当知识被纵向拉伸之后,就成了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延伸[1]。
同样,纵向拉伸的尺度需要灵活把握。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而透彻,会将开辟新航路的知识作为补充对比,尤其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上进行重点延伸,但很多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郑和下西洋西目的是帮助朱棣寻找建文帝上,这就偏离了主题思想,如果一味在此点上进行延伸,则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不准确的印象。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注意力,多增加一些扩大海外贸易、宣扬明朝文化等内容,并适当增加些野史秘闻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认识。
二、把握好历史知识横向有效延伸的尺度
所谓横向延伸,就是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延伸。历史与所学的任何一门学科及生活的现实之间的联系都是频繁而紧密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对历史知识与这些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延伸非常有必要,把握好这个延伸尺度,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运用历史观点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质的提升。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教材中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对中国人受迫害的程度都描述得十分形象而全面,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浅尝辄止,抓住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现实教育,面对目前中日关系,无论是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是日本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上,应该如何根据当前我国逐渐强大的国情理性面对中日未来的发展?以此作为一个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从而有效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当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热点问题连接起来之时,对历史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2]。
在历史知识中,由一些因特定历史背景而引发的事件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顺利攻克这些难关,需要教师把握分寸,适当进行延伸。如讲马关条约时,有的学生对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的“不平等性”提出质疑,理解不了为什么它会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损害,还有的学生提出,这不是和现在我国积极地招商引资一个性质吗?针对这些学生存有质疑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而要通过有效的延伸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将二者的背景与性质进行对比:马关条约签署的背景是我国处于被强迫状态,其性质属于主权丧失,而招商引资则是我国的一项对外政策,中国处于主动地位,不涉及丧失主权的问题。马关条约中日本开设工厂,是利用我国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逐渐占领我国整个市场,转嫁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而招商引资则是靠引进先辈的经验与技术求发展。延伸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学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历史问题。
所谓意犹尚未尽,余音怎绕梁,在历史教学的有效延伸中,如果度把握不好,就无法让拓展延伸的“点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如何把握好延伸的尺度,仍旧需要更多教育者用心体会。相信在新课改背景下,延伸教学会越来越有效,在历史课堂中被广大教师践行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帅鑫.如何把握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延伸[J].新课程.中学,2011(2):21-21.
[2]陈琼.理想结尾:生成教学延伸的张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结尾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