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2014-11-28 19:39耿海洋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9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香港

耿海洋

摘 要:2012年香港国民教育风波戏剧性地收场,掩卷沉思,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有何不同,国民教育应不应该包括公民教育,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在英属殖民地统治下,香港的教育体系沿袭英国体系,在香港有英国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大英“臣民”、“子民”,在政治上是去中国化教育,没有中国意识,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由于港英政府的误导,香港缺乏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香港公民教育没有在学校引起重视,香港回归后专门设立了公民教育的相关机构,香港的公民教育发展起来,香港公民教育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坚持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国际化。通过香港公民教育的发展,再反观大陆的公民教育,我们发现大陆在公民教育方面已落后于香港,必须充分地予以重视。

关键词:香港;公民;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72-03

香港的公民教育滥觞于香港回归之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取得了不少成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大陆学习的地方。

一、香港公民教育的历史境遇

(一)回归前香港公民教育状况

在20世纪80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之前,香港没有公民教育。百余年来,香港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一个“非政治化”的典型代表。港英政府透过立法禁止教师和校方进行政治活动,以课程和审核教科书来控制学校科目和课程教材,以及颁布官方通告和指引等手段,来严格控制教育体系。港英当局要求市民安身立命,埋头创造经济成绩,服从政府的管治制度。政府的《教育条例》禁止学校教学内容中包含任何有关政治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府管理人才与企业精英,国家、民族等概念则被有意识地加以淡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中国历史、地理与现状了解甚少。按香港学者的说法: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前,香港学校的公民教育可说是“无民族”、“无政治”的“疏离式的子民教育”。生活在“子民式政治文化”下的香港人,实际上只具有“居民”类属而无“公民”身份。自然也没有公民的意识。

(二)香港回归后的公民教育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对公民教育予以大力支持,在短短的两年内就拨出880万港元专款用于举办学习《基本法》的活动,在1998—199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有721万港元用于推广公民教育。香港学校公民教育实施的全社会性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加强合格公民的培养,而且这种做法也符合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港人对祖国内地的认识也有不少进步。但是,遗憾的是,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中强调的民族国家观念意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分量上远远未能符合《九六指引》的要求,其效果也无法尽如人意。一项调查显示,有23%的香港青少年认为自己与内地人不同,10%的人不认同自己是内地“同胞”,只有18.6%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在电视游戏节目中,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哪年诞生”茫然不知。据香港青年联合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及学友社调查港澳台及天津四地的大专学生的使命感,发觉香港的大专生在各个范畴上都名列榜末,例如,“愿为两岸发展及统一作贡献”、“认同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情况较诸澳门还逊色。而据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调查,香港公民大部分(60.8%)还是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香港人,而将自己首先看成是中国人的仅占了38.1%,香港居民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尚待加强。

二、香港公民教育存在危机的原因

(一)港英政府的误导

在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之下,港英政府有意回避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等敏感政治问题,弱化国民身份认识,淡化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在学校推行英国化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培养香港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不可能培养其“我是中国人”的意识,这导致香港和香港人长期处于“无根”状态,加上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许多香港居民缺乏对祖国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

(二)缺乏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历史原因和港英政府的误导,社会上不可能形成公民教育的氛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社会并不热衷于深入认识国家问题,也不鼓励香港人探讨国民身份问题;各种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对祖国的报道有时也缺乏全面、公正甚至有误导的成份;教师对中国大陆的了解也参差不齐,有的老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有关新中国的历史、国情、现实等采取回避、漠视的态度。凡此种种,都使回归前的香港不可能形成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

(三)公民教育没有在学校引起重视

公民教育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校的管理者对公民教育没有从思想认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课程目标和宗旨并不强调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学校教育并不把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作为主要内容;公民教育在学校的重点放在了解自己、认识社会、世界公民层面上,跨越了国民身份认同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对公民而言恰恰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公民教育的把握和对新中国国情的了解不全面,导致他们对中国国情教育及香港与中国的关系等政治问题只能做到“点到即止”。

三、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

目前,在香港政府的领导下,香港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政府正着手推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的创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脱颖而出。

(一)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就是要求将德育价值定位在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定位在片面的、只注重即时效果和社会道德需要的基础之上;是定位在德性培养和终极价值目标关怀上,而不是定位在德育理论的讲授和灌输上;是定位在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主体德育发展,即“人本”上,而不是定位在落实完成教育的具体事务,即“事本”上。它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从而能够依据发自内心的需求自我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评估,自我激励。香港公民教育正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 香港政府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自省的能力”,形成学生“能主动参与公民事务,并随时准备运用他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等公民素养的德育理念。endprint

(二)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公民教育中应该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带来方向的迷离与目的的缺失。个人价值本位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往往忽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导致个体责任感下降,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价值本位主义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重整体轻个体,只承认和尊重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因此,大学德育两大功能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公民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在此,彰显个性与服务于社会、世界在其中实现了兼顾与统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还发表了另一份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 在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核心价值 / 辅助价值、个体价值 / 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对香港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内容进行了科学筹划(参见下表)。

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既重视社会价值,而且也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协调和统一,努力培养香港公民科学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生命需要,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这一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学生的经历、生活事件为中心来设计教育内容,安排教育进程。香港学者认为,对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个生活主题来进行,它们依次是: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每个生活主题中都会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为线索来设计公民教育活动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和教学服务。 同时,香港学者认为,根据出现频率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分为三类: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会发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发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事件的不同特点和性质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念的示意图。

以生活事件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视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强了公民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构建社会全面的“大德育”环境。回归后的香港非常重视社会性的公民教育,因为公民教育的对象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公民教育的宏观环境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决定着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调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和宗教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环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个大环境中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

其次,重视主体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很有启示。首先,要建立、丰富、完善、发展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基准。我国由于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从我国现状来看,主流价值观要建立在传统“国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现代文明和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国民的认同;这个价值观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贴近人性;要有实实在在的推进措施与实施机制。因此,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阶段性的、运动式的,而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可持续推进与实施的。其次,建立一个开放的公民教育体系。研究和了解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广阔胸怀和包容性;对于先进文化以及一些人类共通的价值观,要积极地吸取吸收。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价值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丰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广泛的开放性。课内讨论,学校鼓励学生互相询问问题,交流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外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红玫瑰日、世界环境日等来培养公民价值观、学习公民知识、养成公民技能。参与社区服务,学生通过履行自己的社区义务来增加学生的活动实践,更亲近地体会到公民价值。

最后,公民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完整计划性,构建形成科学的公民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公民教育即没有明确的名称,也没有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散落于各科教学之中,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有把公民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确立了我国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内容应着眼于以下方面: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意识;培养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培养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绍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说明政府、个人、群体和机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培养纳税人意识;培养生态意识,等。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富有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白薇,孟庆顺.香港公民教育与文化认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14.

[2] 张宜海.现阶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张鸿燕.简析回归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J].现代教育论丛,2007,(8).

[5] 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6] 张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J].中国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8]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网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黄洁华.香港公民教育述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10] 张海南,祁飞.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0-174.

[11]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二)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公民教育中应该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带来方向的迷离与目的的缺失。个人价值本位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往往忽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导致个体责任感下降,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价值本位主义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重整体轻个体,只承认和尊重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因此,大学德育两大功能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公民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在此,彰显个性与服务于社会、世界在其中实现了兼顾与统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还发表了另一份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 在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核心价值 / 辅助价值、个体价值 / 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对香港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内容进行了科学筹划(参见下表)。

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既重视社会价值,而且也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协调和统一,努力培养香港公民科学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生命需要,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这一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学生的经历、生活事件为中心来设计教育内容,安排教育进程。香港学者认为,对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个生活主题来进行,它们依次是: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每个生活主题中都会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为线索来设计公民教育活动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和教学服务。 同时,香港学者认为,根据出现频率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分为三类: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会发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发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事件的不同特点和性质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念的示意图。

以生活事件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视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强了公民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构建社会全面的“大德育”环境。回归后的香港非常重视社会性的公民教育,因为公民教育的对象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公民教育的宏观环境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决定着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调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和宗教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环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个大环境中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

其次,重视主体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很有启示。首先,要建立、丰富、完善、发展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基准。我国由于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从我国现状来看,主流价值观要建立在传统“国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现代文明和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国民的认同;这个价值观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贴近人性;要有实实在在的推进措施与实施机制。因此,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阶段性的、运动式的,而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可持续推进与实施的。其次,建立一个开放的公民教育体系。研究和了解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广阔胸怀和包容性;对于先进文化以及一些人类共通的价值观,要积极地吸取吸收。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价值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丰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广泛的开放性。课内讨论,学校鼓励学生互相询问问题,交流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外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红玫瑰日、世界环境日等来培养公民价值观、学习公民知识、养成公民技能。参与社区服务,学生通过履行自己的社区义务来增加学生的活动实践,更亲近地体会到公民价值。

最后,公民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完整计划性,构建形成科学的公民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公民教育即没有明确的名称,也没有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散落于各科教学之中,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有把公民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确立了我国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内容应着眼于以下方面: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意识;培养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培养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绍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说明政府、个人、群体和机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培养纳税人意识;培养生态意识,等。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富有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白薇,孟庆顺.香港公民教育与文化认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14.

[2] 张宜海.现阶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张鸿燕.简析回归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J].现代教育论丛,2007,(8).

[5] 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6] 张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J].中国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8]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网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黄洁华.香港公民教育述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10] 张海南,祁飞.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0-174.

[11]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二)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公民教育中应该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带来方向的迷离与目的的缺失。个人价值本位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往往忽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导致个体责任感下降,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价值本位主义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重整体轻个体,只承认和尊重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因此,大学德育两大功能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公民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在此,彰显个性与服务于社会、世界在其中实现了兼顾与统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还发表了另一份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 在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核心价值 / 辅助价值、个体价值 / 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对香港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内容进行了科学筹划(参见下表)。

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既重视社会价值,而且也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协调和统一,努力培养香港公民科学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生命需要,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这一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学生的经历、生活事件为中心来设计教育内容,安排教育进程。香港学者认为,对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个生活主题来进行,它们依次是: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每个生活主题中都会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为线索来设计公民教育活动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和教学服务。 同时,香港学者认为,根据出现频率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分为三类: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会发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发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事件的不同特点和性质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念的示意图。

以生活事件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视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强了公民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构建社会全面的“大德育”环境。回归后的香港非常重视社会性的公民教育,因为公民教育的对象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公民教育的宏观环境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决定着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调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和宗教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环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个大环境中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

其次,重视主体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很有启示。首先,要建立、丰富、完善、发展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基准。我国由于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从我国现状来看,主流价值观要建立在传统“国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现代文明和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国民的认同;这个价值观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贴近人性;要有实实在在的推进措施与实施机制。因此,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阶段性的、运动式的,而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可持续推进与实施的。其次,建立一个开放的公民教育体系。研究和了解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广阔胸怀和包容性;对于先进文化以及一些人类共通的价值观,要积极地吸取吸收。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价值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丰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广泛的开放性。课内讨论,学校鼓励学生互相询问问题,交流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外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红玫瑰日、世界环境日等来培养公民价值观、学习公民知识、养成公民技能。参与社区服务,学生通过履行自己的社区义务来增加学生的活动实践,更亲近地体会到公民价值。

最后,公民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完整计划性,构建形成科学的公民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公民教育即没有明确的名称,也没有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散落于各科教学之中,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有把公民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确立了我国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内容应着眼于以下方面: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意识;培养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培养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绍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说明政府、个人、群体和机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培养纳税人意识;培养生态意识,等。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富有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白薇,孟庆顺.香港公民教育与文化认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14.

[2] 张宜海.现阶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张鸿燕.简析回归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J].现代教育论丛,2007,(8).

[5] 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6] 张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J].中国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8]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网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黄洁华.香港公民教育述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10] 张海南,祁飞.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0-174.

[11]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公民香港
论公民美育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