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交流学的阻碍因素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2014-11-26 05:12李培凤金丽华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喜福会

李培凤?金丽华

摘 要:《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流露于字里行间,她们的交流何以困难重重,本文从人际交流的阻碍因素即文化因素、语言因素及情感表达因素三個方面分析了《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既使母女间的矛盾清晰化,又使其冲突合理化,有利于加深对人际交流过程的理解,化解彼此间的矛盾。

关键词:《喜福会》;人际交流;母女冲突;文化因素;语言因素;情感表达因素

1.引言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1989年出版以来广受观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作了专题研究,主要从文化、创作技巧、主题、母女身份认同、母女冲突、小说结构等方面对《喜福会》进行了解读,但从人际交流学的视角对母女冲突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人际交流学的视角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人际交流学是交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细致的描述和详尽的分析教人们如何更好的交流,茱莉亚·伍德(Julia T. Wood)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人际交流是个人及其职业身份认同的基础,也是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Wood,11)。人际交流的阻碍因素在人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包括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情感表达差异,正是由于这些阻碍因素的存在,使得交流困难、冲突不断。文化是时间的印证,历史的积淀,对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产生着重大影响,《喜福会》 中母女们的一言一行也受其各自文化的影响,交流传递着文化,文化作用于交流。语言也是如此“任何语言都是一些符号的集合体,受制于既定的规则,在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由于语言是符号的特性,所以它不是一个精确的工具,其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人们的理解。”(Ronald B. Adler and George Rodman,103)。语言不仅传递了交流者的信息,也传递了其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喜福会》 中母女们交流过程中的似懂非懂很大程度上源于她们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情感表达方式也对人际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纳德·艾德勒和尼尔·托尼(Ronald B. Adler and Neil Towne)在他们写的《向里看,向外看:人际交流》中这样表述到:“影响人际交流最主要的因素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各自位置,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提倡任何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此相反,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觉得向自己亲近的人表达内心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显示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很容易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Ronald B. Adler and George Rodman,103)。同一文化,同一语言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略有不同,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错综复杂,难以预测,《喜福会》中的母女们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2.从人际交流学的阻碍因素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人际交流学的阻碍因素解释了人际交流的冲突与矛盾,为《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也为读者廓清了母女冲突的各方面因素。

2.1母女冲突中的文化因素

《喜福会》中的母亲,作为第一代中国移民,虽移居美国,但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其中体现在她们所持有的集体主义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强调集体而非个人,认为家庭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家庭成员的成败与整个家庭的荣誉息息相关。安梅的姥姥对其母亲说:“你这只妖精,不老老实实地在家守寡,却去做人家的第三个小老婆,还想带走你的女儿。跟着你,也会变得像你一样丢人现眼的,会一辈子抬不起头的。”(谭恩美,46)。而女儿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有着和母亲不一样的思维、行为方式,美国文化追求个性,强调个人而非集体,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又来了,妈,你别这样老派,咕咚一口喝完了杯中的咖啡,‘别再对我管头管脚了,我是我自己的。”(谭恩美,254)。女儿们潜意识中,个人的感受胜过一切,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不大。薇弗利讨厌母亲琳达拿自己的成功到处炫耀,终于向其吼道:“为什么你要用我来炫耀,如果你想炫耀,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下棋。”(谭恩美,99)。如果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女儿,绝对不会这样做,但薇弗利是黄皮肤下地道的美国人,让薇弗利去思考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显得有点困难,她直言地表述自己的不悦才是真正个人主义的体现。母亲和女儿打上了不同文化的烙印,她们的言行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是合理的,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又显得格格不入,家庭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外加母女对彼此文化理解的缺失,导致了母女间的冲突。

2.2母女冲突中的语言因素

《喜福会》中的母用自己的母语,即中文进行交流,为了和自己的女儿共享一些中国信念,她们还是尝试着去说有点蹩脚的英语,不流利的英语表达使意思在传播的过程出现了偏差,阻碍了她们的交流。母亲们很努力地学习英语,但学好一门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她们而言,最难得部分莫过于发音了,丽娜的母亲盈盈将“architect”误发为“Arty-techy”,只有说中文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她们的观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写到:“妈妈虽然用英语说,但我还是感到,我们用的是两种语言来对话。真的,我用英语发问,她用中文来回答我,反正各人讲个人的。”(谭恩美,34)。母亲不可能完全地由说中文转向说英语,她们的英语中杂着中文,而且中文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英语。女儿生在美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非难事,这也是她们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对于中文,她们却全然不知,也没有丝毫的兴趣,这无疑给她们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阻碍。当四位阿姨劝精美去中国圆母亲的梦时,精美不解的问到:“我说什么?我能告诉她们什么?是我的妈妈,但我却一无所知”。(谭恩美,40)。精美不解的外部语言反映了其内心的困惑,尽管精美和母亲生活了这么多年,但对于母亲的一切,似乎一无所知,原因就在于她们的语言障碍,她些许知道母亲说的每一句话的字面意思,但就是不明白其所暗含的意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英语的拼写和中文的拼音虽有其相似性,但意思的表达上却截然不同。英语表达内容较为直接,一般通过对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就可以知道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但这不适用于中文,它还需进一步揣摩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及其暗含的意思。语言差异的隔阂更加彰显了两代人沟通上的困境,也反映了两代人除了精神代沟之外的另一层次的语言代沟。

2.3 母女冲突中的情感表达因素

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不仅通过语言本身来传达信息,还通过一些语言之外的东西来传达,比如眼神、手势、表情、话外音等,所以,与中国人交流,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意思,还要考虑语言的外在意义,中国人说话含蓄,《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亦是如此。当丽娜的母亲盈盈来到丽娜的房子时,就有了女儿的婚姻即将结束的预感,因为那儿有太多迹象:女儿和女婿分开的日常消费清单、她们之间不亲密的关系、那尚未装饰的房子。她并没有直接将此告诉丽娜,而是选择了较为间接地方式。“它掉下来了。”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声,毫无歉意。“没有关系”我说,并俯身将碎片拾起。“我知道她早晚要打碎的。”“那你怎么不想个办法制止它?”妈妈问。(谭恩美,265)。从字面意思来看,盈盈指的是放在桌子上的的花瓶掉了,而实际上,她的潜台词是女儿的婚姻将会和这花瓶拥有同样的命运,但是丽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女儿们使用英语,习惯了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取最基本信息,而很少考虑其所暗含的意思。女儿们倾向于直接表达,琳达去薇弗利的家时,薇弗利很高兴的把理查送给的东西拿给琳多看,琳多却不以为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薇弗利,美国文化的影响下的薇弗利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悦,而不像中国母亲将其藏在心底。“这算不上是好的皮草。那是用碎皮拼起来的,再说,毛头也短了一点”。我觉得深深地受了伤害,“你怎么可以这样批评一件礼物,”我抗议道,“她这是表示一种心意”。(谭恩美,169)。母亲们的含蓄表达和女儿们的直接表达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其实不然,母亲话语中的暗含意思,不管女儿们怎么努力也很难理解,她们也不习惯去揣测别人的意思,母亲们所要表达的含蓄意思到在女儿那里就是空白;女儿们直言的表达又会无意中。

3.结论

《喜福会》主要由母亲的中国故事和母女间的对话组成,通过对故事和对话的研究探究其深刻的意义和潜在的交流问题。人际交流的阻碍因素为主线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廓清了母女冲突的来龙去脉。母亲的中国文化背景,中文母语和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与女儿们的美国文化,英语母语及其美国式的情感表达正是她们冲突与矛盾的原因所在。人际交流阻碍因素的应用更好地阐释了《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也更好的展示了母亲和女儿们各自的特点。深入分析人际交流的阻碍因素在《喜福会》中的作用,提升了《喜福会》的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Adler,Ronald B., and Neil Towne. Looking out, Looking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 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9.

[2] Samovar, Larry A.,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ooks/ Cole/ Thomason Learning Asia, 2006.

[3] Stewart, John, ed. Bridges Not Walls: A Book abou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5.

[4]譚恩美(美),《喜福会》,(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 译),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喜福会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