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歌
[摘要]作为新世纪欧美电影市场中的一剂调味品,欧美青春喜剧影片对青春和性展开了一轮极具讽刺与戏谑色彩的调侃,且成为当前青少年粗俗喜剧与青春性喜剧的领跑者。本文选取了几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欧美经典青春喜剧影片,分别从其观众构成、社会风潮以及类型变迁三个方面入手,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公式化青春片的共同特征和文化底蕴,并以此来探析该类影片如何成为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关键词]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文化因素
青春类题材的电影近期颇受观众欢迎,尤其是欧美青春喜剧更为整个电影领域增添了“一抹新绿”,例如《女校自由保卫战》,深刻地宣扬了高尚的女权思想,又如《校园风云》,再一次敲响了道德的警钟。
一、观众构成、社会风潮及类型变迁
作为一种电影模式,青春喜剧在经过了一段阵痛期后终于走向了稳定和成熟。但遗憾的是,虽然电影产业越来越发达,但青春喜剧类电影却鲜有新颖的原创作品出现,且对艺术的表达也显得过于苍白。所以,经典的叙事、相似的剧情、雷同的对白与角色等都可以被清楚地梳理出一套视听图谱,所有特征几乎都有章可循。
欧美青春电影的第一阶段通常会将角色锁定在一些外形靓丽、身份特殊的高阶层高中生或大学生群体,所以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大多是拉拉队长或者运动员等,其普遍特征为:是学生中的焦点,有强大的家庭背景,酷爱恃强凌弱,身后总有一群小跟班。这类看似光鲜的人物其实内心都十分空虚,没有生活的重心,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浅薄、虚荣、拜金和无聊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那么,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人物?理由就像弗拉基米尔·普洛普说的那样:想要塑造“真英雄”或者“好人”就必须为他先设定一个站在彼岸的对手。例如电影《贱女孩》中的Regna,和《足球尤物》里面的Duke,从其身上透露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所以才能梦想成真,实现自己的情感愿望。
欧美青春喜剧的第二阶段则侧重于对不良少年形象的塑造,在外形上他们比运动员稍有逊色,喜欢为自己打造夸张的造型,喜欢用酒精、粗口和暴力来武装自己,用狂放不羁的性格捍卫自己在校园里的位置。这类人通常会以“帮手”或者“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做很多主角碍于身份无法去做的事情,比如搞笑的任务或是性冒险。电影《美国派》里面的Stifler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表面上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派对高手,实际上却常被一些处男捉弄。
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初来乍到的“菜鸟”。他们的普遍特征是:魅力较缺乏,性格较内向,不喜欢运动,外貌和身材一般较差,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不太受异性喜欢,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欺负等。他们打心底里想要体会众星捧月般的感觉,迫切希望和异性发生关系,因此他们会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电影《X计划》中的Thomas和《绯闻计划》中的Live就是这样的角色。电影之初,这种类型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弱者,他们经常受到一些“明星”学生的欺负与嘲笑,为了改变这种境遇,他们在经过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后,慢慢改变自己,成为电影中的“强者”,不再受他人的欺负与嘲笑。通过如此反转主角的身份,不仅能够让观众体会到喜悦,也能表达出电影自我实现的中心思想。
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就是对一些边缘化角色的呈现,比如,外籍学生、同性恋、“怪人”或者书呆子等,虽然他们的外形不够靓丽,性格不够活泼外向,但是他们拥有敏感且善良的心灵,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十分丰富。最近几年,青春喜剧中所采用的角色策略一般是以数个角色为主,所以这些边缘化角色理所当然地成为电影中的一个主角,比如Kyle在《哈拉上路》中的角色;在电影中,他们会因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或者扎实的科技能力成为主角的“左膀右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促进主人公的成长,比如Ned在《重返十七岁》中所呈现的角色。
“经典电影叙事”是欧美剧情片在20世纪初期就使用的叙事结构,而进入21世纪以后,青春喜剧所使用的叙事结构依然没有发生变化,“经典电影叙事”仍然适用。在对欧美电影进行研究的时候,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用一种固定的公式对这一叙事结构进行了整理,即平静无打扰的状态,平静状态被打破,扫除干扰因素,消除干扰恢复平静。这个公式同样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三幕”结构。
下面从亚里士多德的“三幕”结构来对青春喜剧的叙事结构进行探讨解析。
对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和人物关系进行介绍是第一幕中的首要部分。然后在主角身上发生某一事件,使主角之间的关系被打乱,由此电影进入第一幕第二部分。为了突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在第三部分中主角需要完成一个看起来十分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此也完成喜剧角色特征的强化,也就是喜剧角色会努力完成在常人看来不可完成的目标,如此才有主角在第二幕中的不懈努力。
给主角制造麻烦是第二幕的主题,在这部分中主角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麻烦,不仅如此,次要的喜剧情节也需要在这一幕中突出出来。一般情况下,不是友情,就是爱情,或二者皆有,次要角色的性格也会在这一幕中得到塑造。总的来说,主角行动的失败在第二幕的第一部分是必然的,甚至会遭到朋友的背叛或者误会等。然后通过主角的努力在第二幕第二部分中,他的行动会获得成功,得到他心仪的对象或者东西,目标达成。因为之前的冲动行为,主角在第三部分中会失去他所得到的爱情或者东西,人生开始进入低潮期,遭遇很多挫折。这样设置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狼狈不堪,同时也为主角在结局中的大彻大悟埋下伏笔。
第三幕的主题就是解决问题,缓解一切冲突矛盾。通过某件事情的发生,主角在第三幕第一部分中会幡然悔悟。然后在第二部分中对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对自己的友情或者爱情进行补救。然后主角会在第三部分中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同时将其他主要角色的结局交代一下,影片结束。
三幕结构的布局并不是21世纪以来每一部青春喜剧都使用的结构模式,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模式对多数青春喜剧片都是适用的。用罗兰·巴特的话说:“所谓的通俗形式就是在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所使用的某种重复的规定。”人们对世界的愿景就是这些学者总结的叙事基础,是社会需求的延续,人们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时,只能通过这种理想的叙事模式得到心理和感官的满足。
以风格和主题为出发点,总的来说,21世纪的青春喜剧中主角表达的方式一般倾向于玩世不恭、不学无术或者游戏人间的态度,极少数电影里是涉及青少年自我实现的主题。它们对制度和权威进行挑战,将隐私的两性行为通过恶俗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来,对种族、弱势群体、毒品等进行戏谑。这些青春喜剧本质上就是些文化产品,以流行趋势为导向,以模式化的技巧为手段,目的就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二、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青春喜剧片于20世纪中期在文化领域和电影市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电影分级制度的不断完善,青春喜剧电影的特征在创作形式上更加明显固定。以上种种因素就是青春喜剧片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这段时间内大面积爆发的原因。
不仅如此,青少年也是21世纪以来欧美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这也是青春电影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有关部门曾经在2009年对观影群体进行过调研,结果表明:在票房最高的电影的观影群众中,有七成的观众是低于21岁的青少年。而20世纪70年代的数据调查中,76%的观影人群是低于30岁的中青年,两个数据对比后发现,年轻化是主流观众的年龄变化趋势,观影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考虑到这种情况,现在的制片厂都会将青少年作为主要吸引的观影人群。所以,欧美在21世纪制作了越来越多的以青少年为出发点的影片,票房收益也较理想。这些作品中有以《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系列为代表的魔幻片,还有以《小红帽》和《暮光之城》为代表的青春惊悚爱情片,还有以《饥饿游戏》和《死神来了》为代表的悬疑恐怖片。欧美会根据青少年的观影情况和票房收益情况对投资的影片类型进行有效的甄选,这就是欧美影片种类繁多的原因。
新世纪的青少年们生长在新媒体时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和智能设备打交道,他们沉迷于电子化的生活方式和仿真符号的消费观,这直接导致他们和父母的偏好会有所差别。在电影方面同样如此,他们喜欢的是那些带有游戏化情节和奇观化画面的电影作品。而青春喜剧电影之所以在青少年人群中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影片呈现出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更符合青少年的追求,比如,恶作剧、讲脏话、打游戏、喜欢挑战权威、关注两性关系等,这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他们对长大的抗拒,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理。总之,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能够让青少年通过智能设备轻而易举地了解到整个世界的情况,而了解到这些以后,他们的认知、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所以他们对电影的偏好也就随之改变。
在电影类型发展方面来看,在21世纪要拍摄一部青春喜剧所得到的投资并没有很多,所以“去明星制”成为制片商最好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侏罗纪公园》在电影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这之前,一部电影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超豪华的明星演员配置,但《侏罗纪公园》却不同,它没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只是一部视听感觉超棒的“视觉大片”,电影中运用了很多的特技处理,但它却取得了超高的票房。在此之后,《阿凡达》和《变形金刚》等以特效处理为主、演员为辅的视觉大片在电影界迅速流行起来。2010年由史泰龙主演的《敢死队》系列就是一个反面教材,电影中的每一个演员都是国际巨星,但是整部电影毫无现代元素或者技术含量可言,整部电影就像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那种硬汉动作片,因此这部电影在北美的票房十分不理想。
换个角度出发,有限的电影市场被所谓的超级大片占领后,为了填补电影市场的空白进行差异化营销就需要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奇特的元素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而青春喜剧片就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影片类型,其中的“喜剧”元素和“性”元素也是新世纪的青少年所追求的元素。不过,为了所谓的票房,21世纪的青春电影在制作方面过于公式化和俗套化,它从之前的创新逐渐演变成复制,缺少青少年真正的反叛精神和创新能力。某些专家觉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春喜剧变得俗气且荒谬,它的出现只是为了满足某些素质低下的青少年的无知幻想。不仅如此,考虑到青春喜剧的影响力,某些学者曾经解读过34部青春电影,然后发现,这些电影中弱化了学术活动的表现,强调了酒精消费这类风险的行为。
三、结语
虽然近期我国的青春电影发展迅速,但和欧美相比,我国仍逊色很多。如,比较有名的青春喜剧电影有《同桌的你》《中国合伙人》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这些电影中大部分的情节都是对校园生活进行描写,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搞笑元素,但表达的都是对青春的回忆和怀念。电影中所描写的友情或者爱情等,都是一群中年人在回味自己的青春。电影《午夜巴黎》中曾经写道:人们之所以怀旧是因为现在太痛苦,以前的生活很美好。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某些年轻人还不够成熟的价值观以及我国不够成熟的电影市场,我国在近期内还不能拍摄出欧美式的青春喜剧。虽然欧美青春喜剧中的很多笑料有时也十分低俗,但其中所描写的青少年在追求自信与独立时的勇敢要比“小时代”中的纸醉金迷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