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凡
摘 要:网络交流方式多元的今天,网络语言成为具有标识作用的语言符号。微博这一社交软件自2009年上线至今,使用人数已突破5亿。其使用群体中,90后最为庞大。微博的命名反映了用户的日常生活、注册微博的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笔者从新浪网搜集了500例在校大学生微博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类及分析。
关键词:微博名 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类型
微博名的构成形式有繁有简,构成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从两个角度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分类:一类按微博名中是否出现用户的名字划分;另一类按照微博名短语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1]
1.按照微博名是否出现该用户的名字进行分类
按照微博名里中是否出现该用户的名字进行划分,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微博名里完整出现该用户的名字,另一种是在微博名里局部出现该用户的名字。[2]
(1)出现该用户的名字
完整出现该用户的名字
完整出现指在微博名中出现该用户完整的名字,“该用户的完整姓名”包括该用户汉语名字传统形式、该用户真名的汉语拼音或该用户的英文名字等几种形式。完整出现微博用户姓名的微博名又分为两种类型:
A.单纯以该用户的真实姓名命名
如:吴瑜平、于佳遥。
B.真实姓名和其它成分的组合
这种情况又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博主的真实姓名加上校名或地名,如:SJSU刘泽龙。
二是博主在微博名中对自己的身份、年级、性格、生活状态等情况的介绍或对自己的认知评价等。如:大二王小明、房宽不会唱歌。
局部出现该用户的名字
微博名中部分出现博主的名字(包括与博主的真实姓名或者姓、名谐音的情况),往往是一些俗称或者其他社交场合的称呼,是传统姓名衍生出的变体,分为两种情况:[3]
A.微博名局部出现博主的名或姓。
这种形式增加了一定的隐匿度但也包含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天来不在家、墨鱼饭香喷喷。该类名称在样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B.运用名字的谐音或同音字,甚至是借鉴方言的发音。
如:“芳”字,闽南话念做“轰”,于是明芳为自己的微博起名“明轰”。[4]
(2)未出现该用户的名字
这类用户的微博名完全没有出现自己的名字,通常是以能反映自身特征的字词描述自己。
如:我要吃雪糕zz、泪沟又不是法令纹等。
2.按照微博名所属短语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在收集的语料中,单纯出现用户姓名的微博名多为三音节词,其他的微博名大多为主谓短语或偏正短语,其他类型的短语所占比重较低。
(1)主谓短语
这一类的微博名,博主以描述自己的心态、兴趣爱好、当前的生活状态为主。
如:茼蒿还在长个、杨琳颖无欲无求等。
(2)偏正短语
不少大学生在微博命中以自身的爱好、所具有的特征修饰限定自己,如:了不起的华韵张、爱泡椒的YAO。
二、当代大学生微博名成因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1.当代大学生具有平等意识
在我们共同的认知中,女性和男性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分别表现出其阴柔、阳刚的一面。但时代的发展,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性别差异在当代大学生微博名中的体现日趋淡化。此次调查中,少有微博名能够直接体现博主的性别。诸如“哥、小爷、宝宝”此类的称谓在当代大学生的微博名中不但男女通用,有时还得到了反转。
“小哥、小爷”等词汇不再仅仅指称男性,它们也出现了女生们的微博名中。而“宝宝”这样的词汇已不再特指婴儿,年轻男女自称“宝宝”,表达自己童心未泯。[5]
微博名中性别差异的淡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平等观念的追求和践行。语言上性别差异的淡化对于民主的推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意识
网络流行语在微博名中的使用,体现了大学生对于新词新语的接纳程度。网络传播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群体较快地接纳新事物,接受新观点。“旧词新义”、“老词新用”等现象广为大学生群体接受,不少人还创造出自己认为“接地气”的词汇。
流行语的使用,还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理以及对于新生事物的认同。在接纳新事物方面,较之于60后、70后、80后三代人,90后的心理弹性较大。虽说这些未经严格考究便广泛使用、最终成为潮流的新词新语未必常青,对其广泛的推崇、使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但总体来说,这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共振,紧跟时代步伐的风貌。当然,在接纳新词新语的同时,如果更深入地考虑其实用性、规范性,在保持语言先进性、时代性的同时,对于汉语的规范发展将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3.当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化意识。
纵观此次调查所收集的样本,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情绪的表达较为直接,乐于呈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许多大学生通过微博名表达了自身的爱好、对于自己及未来的期望等等。比如:爱吃水煮鱼的柳力玮要努力奋斗,除了说明自己的饮食喜好,还体现了博主奋进拼搏的品格。
作为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90后大学生对于美、对于个性有自己全新的定义。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普遍和持乐观态度,即便受挫,一番吐槽发泄之后,他们便能自愈,一如既往地蓬勃、乐观。而这种个性化的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体现在微博名、甚至是日常交际的字里行间里。
结语
语言不是静止的,它随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甚至会发生变异。我们希望微博名的研究能够日趋深入,更希望当代大学生在紧跟时代潮流、保持语言活力的基础之上,规范使用微博名,使其更具可读性、可探性及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博客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宫领强
[2]《个人网名抽样分析》,种一凡
[3]《浅析网名的文化心理特征》,郑美平
[4]《试析网名的产生原因、构成及规范》王梅梅
[5]《网名成因的社会语言学阐释》,武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