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院所与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

2014-11-24 18:47雷凡毫付国英卿雪梅曹源李雪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生

雷凡毫 付国英 卿雪梅 曹源 李雪

摘要:随着我国升学扩招工作的进展,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对于身兼学生和成年人双重身份的研究生来说,他既要面临着工作和升学两难选择的心理压力,也要面临不得不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在这种扩招收费的特殊时期,如果研究生没有很好的舒缓压力心理调适能力,那么长期下去,必会影响他们自身人格的发展。当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很多研究生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或者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他们缺乏信心与责任,学术腐败,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现象。当下,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科研院所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引导和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調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科研院所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了80年代初,研究生教育的重获新生,得以恢复,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初步地计算了下,全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院所约为三百个,单从在校研究生来看,规模也从最初的一千余人到目前发展近十几万人,约占全国研究生规模的百分之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需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一个高知识分子的特殊人群,是祖国的明天,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从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来比较分析科研院所研究生相对于高校研究生所体现的不同之处,分析出现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促使社会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提供一些参考。

一、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常,人们在实践活动及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称之为心理。而心理现象一般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灵疾病远比自然灾害更严重,要防止它的蔓延。忽略自身心灵的提升,甚至让心灵停滞,只会带给我们噩梦连连。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反而成为历史上最敏感的人,遭受着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每天我们翻开报纸,收听新闻,许多人不堪忍受一群人中的冷漠、孤独,难以派遣内心的苦闷、焦灼,精神常濒临崩溃,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作为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思想活跃、自尊心较强,他们的感受也是最敏感的,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境况的同时,却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而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基地的科研院所,研究生所处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呢?相对于高校的研究生,科研院校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何呢?

通过对20所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对比抽样调查发现,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高校不容乐观,相应地,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不如高校研究生。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心理辅导课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是先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取得一定的学分后,然后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实验及论文发表工作。课程设置上的缺位,从根本上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比一般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旦遇到心理问题,没有安排的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辅导人员去进行疏导,一旦出了问题,也往往是避重就轻,缺乏专业的引导与化解,没有很好地防范于未然。第二,年度招生规模较小,社交范围相对高校较窄。科研院所研究生即指在科研单位就读的研究生。由于受招生计划、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社交范围要小,生活较单一,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心理矛盾的缓解。第三,学术研讨氛围较浓,校园娱乐气氛不足。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科研院所发表研究论文任务比较重,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单一,专业知识较深,心理咨询类书籍涉及很少。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师徒式”,科研动手的机会较多,生活的重心主要在科研学术,娱乐社交活动较少。第四,竞争激烈。科研院所研比高校设置的奖项比较多,且奖金额度比较大,大部分研究生几乎可以不交学费就可以完成学业,因此,近几年科研院所也成了毕业大学生报考的热门学校,自然就竞争方面来看,科研院所比高校内部竞争更激烈。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报考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中,大多数都来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心理自卑感,压力感,焦虑感相对要敏感的多。正是以上因素的存在,从总体上来看,科研院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高校,科研院所目前的教育情况也远远落后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实际要求。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落后高校研究生。

二、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适应,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他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说心理调适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因素,那么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体现。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就是指研究生在接受教育几年及工作后,当面临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在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后,还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适应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被称为“后本科”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通过对市场上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除了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熟悉专业的技能,还要求他们应具备多项能力,比如说掌握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事实上,科研机构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虽各具特色,目标却都是实现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但与高校研究生相比之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确是不容乐观。

科研院所以其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尽管能让研究生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助于部分同学在就业时能更好地得心应手。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也是科研院所所不能忽略的,如文化氛围问题、学科缺少灵活交叉问题、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生自身择业观的取向问题等等,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在社会适应力方面落后于高校研究生的现实存在问题。首先,科研院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少,社会实践机会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适应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再加上,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只是高校的4%,并且科研机构所处地理位置也比较分散,没有高校那么集中,整体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也就没有高校那般融洽。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集中与紧张,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又比较多,很多时候,研究生课程一结束甚至还没结束,就有一部分研究生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过少地机会接触同届学生。与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同学间交往时间有限,人际沟通能力不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其次,科研院所不重视交叉学科的培养,限制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学科交叉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往往掌握的是单一学科相对封闭的研究能力,而这样封闭的研究方式,不利于他们研究视野、研究思路的扩大,也不利于他们就业渠道的拓展,更是限制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习惯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院校以往主要是根据导师的项目需求进行招收、培养研究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现实中真正的需求,更受现实社会的青睐。然而,部分导师现在仍习惯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一般情况下也不希望研究生到企业实习,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研究生自身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和调节能力的弱化。由于科研院所研究生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生活空间与内容相对高校要单调很多,有些研究生就活在自己的封闭的空间里,缺少了必要的群体行为和活动。还有的学在没看清现实,依然活在自己假想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唯文凭”的年代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更有的研究生功利观念很强,为了获取名利,不惜做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缺乏社会责任的研究生,也很难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来。

三、科研院所研究生“两种能力”培养的教育对策

进步,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外在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主观需求,为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提供了条件。为了更好的完善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认清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科研院所研究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亟待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科研院校要加强与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多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辅导。科研院所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入学的每个学生实施一套健康教育方案,组成一个目标体系来贯彻落实。定期为研究生开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多去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有清楚的了解,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二)加强科研院所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融洽的人文氛围。俗话说的好:“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心性与素质往往也受各种环境的的潜移默化。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其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既要有客观的学习、生活场所,也包括像学风、院风这样的文化环境。校园环境的优美整洁与否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怡情养性的心情,也可造就一种心理上的舒适安全。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促使学生们去奋进,也给了他们一种归属感,心理上的依靠。研究生情感丰富,具有旺盛的精力,这就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来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释放他们的活力。从而也能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更好的人格魅力,以便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三)注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得培养,指导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言,人的一生到了20—30岁的年龄阶段,就处于职业探索期。所以,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多去实践,積累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扩大研究生的社交范围,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他们面临毕业,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繁荣发展,人才资源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巨大而伟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成功完成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实际更艰难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文 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7月第2卷第4期

[2]周世佳: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学位与研究教育,2012年10月

[3]禹玉兰 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4]胡玲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并存的驱动因素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6月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