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平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初中学生往往视历史课为“副科”,认为初中历史不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重要,课上表现不积极,极大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改变现状,让初中历史真正走入学生心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要求与实际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对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科目,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而且对他们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学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大胆改革实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两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我们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其实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其实是观念上的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大缺陷在于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一味地在台上拿着教材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长篇大论之后,学生真正理解的可能少之又少。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限制,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上好、上活历史课,历史教师应必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既适用于历史教学内容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充分利用小组教学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三、加强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是因为不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老师,虽然这种心理看起来比较极端,不理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十分普遍。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与其增加互动。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不管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都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前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有了趣味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要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讲“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带着愉悦而奋进的心情一步步迈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借用谐音、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例如,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记忆“戊戌变法”1898年,用谐音“要发就发”来记。对八国联军国名的记忆“俄美日奥意德英法”,用谐音“我每日要一朵樱花”记忆。还可自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可用“《天津条约》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来帮助记忆;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可用“南五虎望黄,天爱北北勘改五”两句话就记住了,这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不但要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还要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敬才.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王秀华.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博览,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