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每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语言价值都值得去研究。以《祝福》为例,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的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即用“社会历史批评的”的方法阅读鉴赏小说。这正是语文课以主题概括、人物分析、思想归纳这种公式化、套路化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这种长期单一的小说教学模式迟滞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高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可收拾的“套路化”问题:或者都是批判社会的状况;或者都是讽刺人性的弱点;或者是赞美自然和人生;或者都是表现人类的普遍境遇……仿佛只要愿意各种的排列组合可以一直做下去,使得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都是一个样!
对于《祝福》这类小说,我们不仅要整合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握。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修辞特色
从《祝福》这篇小说来看,鲁迅先生是句式选用、词句锤炼的高手,他不仅注重炼字,更注重各种句式的选用。在短句应用中,虽然文字停顿频繁,但是他能将词语锤炼和短句有机地整合
起来。
(一)倒装式短句和动词的妙用
在《祝福》中:到年底,杀鸡、洗地、扫尘、宰鹅,彻夜的煮福利,全是一人担当,竟然没有添置短工。鲁迅先生精心使用扫、洗、杀、宰、煮等一系列动词,展现烹饪行为与动作,并且将煮福利等短句放在担当之前,生动地展现了祥林嫂的劳作画面。
(二)同义词与省略语的选用
在鲁迅小说中,大部分人物对话使用的是省略性短句,通过整合作品安排,选用同义词,展现作品人物内心世界。在这期间,词语同义关系是词汇同义词以及相关关联,同时也包含不同词汇的语义,但是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临时表达某一对象或者多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四叔且走并且高声的话语中,通过对祥林嫂离开人世的表达,在主语省略句应用中,一种意义却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并且反映了三种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理念与个性特征。
二、从阅读经验确立阅读方式
从《祝福》表达的故事情节来看,故事发展非常简单,如果从传统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对小说进行解读,学生很快就能领略故事情节,并且理解祥林嫂的命运以及当时劳动妇女的普遍形象。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清楚:即使很多学生理解小说后,依然很难描绘小说功能。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是自然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和体会,就不难发现,在小说《祝福》中,除了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还有很多小故事。在小说《祝福》中,作者以“我”为中心对“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进行叙述,并且让故事有所交织。这样,《祝福》中“我”的窘境与境遇让读者关注,尤其是开头部分“我”和祥林嫂的对话,让读者有一种不安的感情。
三、从小说文本确立教学内容
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不同的小说文本会存在多种阅读形式,这意味着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而是把自己“摆”进去。因为,好的小说是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凝固了作者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我们也有,可是表达不出;好的小说恰恰把我们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编制进了它的叙述之中,我们可以说是在读解别人的经验,同时也是朝讽自己的经验,也就是说,小说重新塑造了我们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赐予我们以另一种方式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眼睛”。即:读小说就是读世界、读人生。基于这样的理念,小说文本最贴切的阅读形式是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祝福》这篇小说教学中,老师需整合阅读经验,通过结合人物形象、故事概况以及发展背景,更好地聆听《祝福》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状况。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因为故事结构与发展,师生大多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溺在小说情境中,甚
至于忘记了真实生活中并没有鲁四老爷、祥林嫂,只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们的形象才得以虚构,然后以真实的逻辑对人物与故事进行分析,却忽略了鲁迅先生创造《祝福》的寓意和虚构过程,以及鲁迅先生用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虚构、叙述。
在实际生活中,读过《祝福》的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闪现祥林嫂的样貌,进而对祥林嫂故事发展进行还原。如果需要转述祥林嫂故事发展,当然会出现多个版本,对人物评讲、人物介绍方式、详略安置、何处开始都会有所偏差。因此,在转述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角色,使用理论术语进行概括,即:叙述者。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也需要优秀的叙述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现代叙述,作者与叙述者有很大的区别,更不能将叙述者态度、立场和作者的态度对等。在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为虚构体,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表征,也只有读者真正明白小说虚构和叙述之间的联系时,才会在阅读者心中有关于叙述者以及故事发展的问题。具体如:讲述故事的人员,同时这样也是避免将“我”作为无关紧要人物打发的重要方式,通过设置简单的“我”,对小说有更新的认识,通过以第一人称的“我”进行叙述,领会作者隐含在《祝福》中更深、更多的秘密。
从《祝福》框架结构来看,它交织了很多祥林嫂与我的故事,通过描写祥林嫂惨死,展现出“我”的反映。在鲁迅的笔墨下,主人公“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我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在心中强烈不平的影响下,由对封建旧派的反感与憎恨到决心要离开。再到与祥林嫂偶遇,她向“我”严肃的提问以及让“我”措手不及,在随便回答后,一连串心理反应与不安;随后又联想到“我”的“说不清”,将全局推翻。直到祥林嫂惨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我”的真实样貌,即:持有玩世不恭态度而苟活于世的伪知识分子,这也是《祝福》想要为读者呈现的人物情态。
因此,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我们必须整合小说教学目标,从提升阅读者感受出发,掌握小说情节与发展,这样才能发现真“我”,进一步拓展小说隐藏的含义。为了促成生生、师生交流的探究结果,必须充分利用口头报告与书面报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的《祝福》作为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传统篇章,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新的发展,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程式化、老面孔依然严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特色,把握好教学内容,从整体与局部中做好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王晓初,李乾明,寿永明,等.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隐蔽主体: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12):5-8.
作者简介:高波,男,出生于1963年12月,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