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畅
摘 要: 文章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五是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小学生 普通话教学 重要性
当前教育机制中,用普通话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语言,随着普通话在课堂上的大量使用,课堂教学质量正在逐步改进和提高。然而,有些偏远民族农村地区普通话还没有真正在课堂上使用,如何真正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下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农村,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和语言表达的习惯性,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根本不用普通话授课,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师,俗语和地方口语在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即使是部分教师上示范课,普通话水平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虽然他们已取得了学历,也通过了普通话达标测试,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课堂教学训练,使得普通话很难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久而久之,普通话教学只是一种形式,要想使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讲话就不太现实。
在农村,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没有学习普通话的氛围;由于世俗的偏见,形成了师生的心理障碍。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教师要求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讲普通话,一生在家里看电视,给家人纠正一个“电视”的“视”字(因为方言读si),竟被家人训斥了一顿:没上几天学就变洋了。
在低年级,学生汉语拼音掌握不好,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学生连最起码的声、韵母都区分不清,至于前、后鼻音、翘、平舌音等基础发音更是发不好,以至形成朗读能力差,吐字不清,带有严重的地方口语的不良现象。再加上读书时爱摇头晃脑或唱读,速度较快或较慢,错漏添字多,不注意句子的停顿,缺少感情等,致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长久停留在本地地方方言的水准。
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起不到真正的示范作用,加之学生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在农村小学生中普及与提高普通话难上加难。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本地的教师教本地的学生,又不是听不懂,用不用普通话无所谓,关键是讲课精彩,学生愿听,考试成绩好就行。二是方言和普通话差距大,在交际中会造成语言障碍,认为学普通话没必要。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语言的生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想千方百计把课讲好,目的是提高升学率。他们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推广使用普通话提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认识。三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文化生活比较闭塞,语言观念也比较保守。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受方言习俗的影响,大部分不敢、不会、不习惯说普通话。一位教师说:“说普通话家乡人耻笑你,何必找那麻烦?”有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分配之前,由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和训练,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但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也随波逐流不再用普通话教学。
(二)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没有学习普通话的氛围,甚至会在家里学习一些地方俗语,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在孩子们心中,讲普通话简直就是包袱,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还需要在心里翻译一下,这就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在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即12岁以前,很多农村学生却不能接受规范、标准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
(三)普通话推广的措施不力。
由于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及是否使用普通话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晋级等关系不大,学校领导从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大部分学校只局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这些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学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几点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
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使民族地区农村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说不说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个人小事,而是造福子孙后代、关系到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事。一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是使用语言最多的,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在教师来说,口头语言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恰巧又是教语言的,那么教师的语言又是一种直观教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他的语言也有向学生起着语言教育的作用。”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方言往往造成语言不通、语意误解,给人们的交际活动带来很大困难。三是信息时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传打字机已被广泛应用,人机对话的电脑已问世,如果发音不规范,那么电脑输出的将是错别字。而且由于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只有400多个音节、4种声调,因此人们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可以说,推广普通话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认识是一切行为动机的开端”。学生要学好普通话,需要有正确认识,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家长虽不能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但不为学生学习设置障碍也算一种支持),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需要整合社会力量。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因普通话不过硬或不会,在外地与他人交流时“不方便”、闹笑话者不乏其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使用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开发,或让他们“现身说法”,或编辑教材印发,让学生和家长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触;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的阵地作用,加强对普通话在交际中的实用性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创造适合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农村的方言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营造一种讲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教师不但容易消除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障碍,而且会逐渐感受到运用普通话的得体、庄重和高雅,从而激发起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
(三)改革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
学校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对普通话重视程度的高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具体语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普通话效率的高低。为改变现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一律使用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的空间;其次,加强校园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建设,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搞好语言角、学校广播室的建设使用,创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再次,开展丰富的语言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广播在不断改变农村的生活,同时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拓宽了渠道,学校与学生家长通过家访、家长会等达成共识,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看新闻等方式学习普通话,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学习普通话,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良好效果。
(四)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各地应组织专人进行方言调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捷径。再次,各地中师学校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推广普通话的骨干。培训应在时间、教材、师资上给予保障,坚决杜绝那种形式上轰轰烈烈而收效甚微的走过场式的培训。最后,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五)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在教师中推广使用普通话绝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有法规力量的制约,用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语言行为,直至达到熟练而自觉的程度。我们可以制定普通话测试考核制度,制定出具体的考核细则,严格考核,把考核成绩载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评价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依据;把是否使用普通话教学与教师的期末、年终考核、评定职称等挂钩,促使广大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