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来迎接接踵而至的竞争考验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要以音乐欣赏为出发点,以课堂的音乐审美教育为主要阵地,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悦纳各种积极的教育形式来丰富音乐审美的内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促使音乐审美教育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 音乐审美;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自主性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到达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基本处于十八九岁到二十二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心理已接近成熟;但是,如若更全面深刻的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远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生受到的外界约束少了很多,他们更自由和开放一些。然而学校和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大学生还是很难去把握社会上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顾忌他人的情感。但他们遇到事情时,总会潜意识的对别人有情感的要求,认为别人对事物的认知应该和自己一样。所以,从心里学角度出发,大学生也只是即将成熟而又为达成熟的阶段。
对于未臻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心里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他们主要的心理特点。在他们快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各种的积极方面,比如情绪高涨但可控制,同时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目标和高尚的情操;同时他们还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思想活跃,抽象度高,也可辩证的看待事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上进心强,往往会主动追求新的事物,更希望完善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是,他们心理发展的两面性无疑决定了他们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消极方面。这些看似不好的消极心理发展,恰恰推动了他们快速的走向成熟,只要他们可以快速认清并改正自己的消极方面,那么他们离真正的成熟也不远了。
二、音乐美育的自主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化
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先决条件,而个人的社会活动会促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文化的音乐化的发展使得音乐和文化之间不断的相互渗透,有更多的文化是以音乐为载体。在音乐听赏者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去了解这首作品的内涵及背景,甚至是有关这首作品的全部相关信息。而大学生作为文化做快速的吸收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且是最积极的创造者。作为时代大学生,他们具有极其广阔的视野,而这些视野有相当的部分都来自于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音乐文化不仅仅充分丰富了大学生的脑力知识,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促进现在社会理论的进步,提高社会化程度。
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音乐毋庸置疑的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我们对客观对象的喜欢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还可以表达我们对高尚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还表达出对低俗现象的不齿。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特有的震撼感染力使得大学生不断丰富其情感,并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的内心,这样会让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
四、创新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创设音乐表演活动,辅助大学生健康心理行为训练
音乐表演是将音乐作品运用个体的音乐技能,塑造和再现音乐作品内容的活动,是渗透了表演者个体丰富内心情感的一种再创作。普通高校创设音乐表演活动,旨在不仅通过表演活动对音乐内容进行阐释,更注重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疏导、欲望的激发、思维的创新和人际的融洽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良好校园音乐氛围的促进下,音乐将对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音乐教师和心理训练教师若能通力合作,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将基础心理学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诸如合唱、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等课程,再配合適当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肌肉紧张、抒发健康情感,这种音乐表演活动适用于所有大学生。
2、开设音乐辅助治疗课程,引导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应努力摆脱传统课堂说教模式,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训练的配合下,开设适用于大学生亚健康群体的音乐辅助治疗课程,并设计出一套严谨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按照音乐治疗理论,可分为主动性音乐治疗和被动性音乐治疗。按照主动性音乐治疗的原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需要辅助治疗的学生参加打击乐器训练,活动周期为2-3个月,每天操作1个小时,在练习的曲目中重点选择一首反复训练,定期组织该生参加到团体表演中,这种训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密感,增强人际交往的信任感,消除大学生亚健康心理中的疑虑症状。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手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掘新的视角和途径,是对“艺术审美陶冶模式”的具体化。
作者简介:李菊香,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