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014-11-14 01:28黄冬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诗歌教学

[摘 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就明确提出了新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象从前一样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古典诗词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究竟怎样才能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学生充分领略诗词的审美特征,自由地徜徉于诗词的世界之中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诗歌;教学;培养

一、激情诵读,培养学生感受古典诗词音韵美的能力

古典诗歌,具有许多其他文学样式所没有的或比其他文学样式更丰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最适合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的节奏鲜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读后回味无穷。其原因是中國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作者用什么样的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或哀婉悲伤,或慷慨激昂,吟诵时,应充分尊重古诗韵的搭配规律。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或理解诗人之情,或与诗人产生共鸣,于是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便能自然而然地探求到诗情、领悟到诗意、感受到诗境。这就远远超过了老师一味的讲解、机械的传授,从而能达到寓教于不教之中的效果,学生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分析,也可以自己品出诗歌之味。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强化朗读,寓教于诵,让学生在嘹亮的读书声中自觉变成积极的思索者和独立的审美个体,从而使学生能在深情的朗读中形象地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朦胧深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神奇、苏轼《江城子》的哀婉深情...

二、斟酌字句,点拨学生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美的能力

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都强调文学语言教学,认为鉴赏文学作品应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这一观点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可见,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进入文本,深入领会文意,进行审美阅读的基础。

文学作品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学习诗歌当然也要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为吝惜文字的。诗人在诗歌语言的创作上往往反复斟酌,惜墨如金。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肥”和“瘦”。如果说世间确存在“一字千钧”,恐怕就只能在这些诗句中找到。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地揣摩字词,在分析和评议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语言精巧别致、内蕴丰富、凝练传神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透过语言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帮助积累和丰富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也是大有裨益。

三、紧扣意象,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其中最美之处就在于其营造出了无法言传的意境美。诗人以有限的语词,传达出五彩斑斓、神秘莫测的自然和精神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还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凄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境。

在教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并加入丰富的想像,对诗歌作出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揣摩诗人的情感。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浣女、渔人以及抒情主人公王孙,即诗人自己。自然形象有:山、雨、秋、月、松、泉、石、竹、莲、渔舟。这些自然景象在诗人情感的整体支配下,也亦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景物的叠加,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这些词语已经浸润了诗人对大自然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要想充分把握和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就必须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透过意象去感知其所营造的丰富多彩、色彩缤纷的意境。

四、借助想象,启发学生解读古典诗词情感美的能力

儒家有“诗言志”之说,诗人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绝世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借诗所传达出的人文精神,这才是诗歌真正的精髓所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为我们树立了傲世独立,坚守节操的光辉形象,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诗人高洁志向最直白的表露,而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更是显现了诗人不屈的意志。

可以说,中国的士大夫们用诗歌垒筑起了一座精神的堡垒。我们的学生在遨游其中时,接受的不仅是一次美的巡礼,更是穿越时空与诗人们进行了一次精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对学生的情操、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应结合教材,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要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更是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能;要带领学生去学的不只是一首首死的诗词,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目标不是让学生读几首诗和背几首诗,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黄冬梅(1970—),女,云南省建水县人,籍贯广东省化州县。高级讲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任教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培养诗歌教学
诗歌不除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