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铁凝的以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硕的创作实绩,以及小说中饱含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当代文坛领军人物之一。《笨花》不同于她创作的其他对女性命运进行探索的小说,是一部“她过去的作品都无可比性的大书”。
[关键词] 《笨花》;冀中平原;品质
《笨花》选取了从清末民初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那段历史,以冀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以向氏、西贝家族为主线,在巧妙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历史融入“凡人凡事”中。
一、冀中平原上的男人、女人们
1、庄稼汉——西贝家的“大粪牛”
笨花村典型的庄稼人是西贝家,尤其是当家的是西贝牛,西贝牛活的谨慎,连吃饭都是封闭式的,从不端着碗去街上吃。西贝家的院子窄长,被南邻居向家高高的后山墙影罩,向家的表砖墙便成了西贝家的一面院墙。西贝牛有一个外号叫大粪牛,顾名思义,他在种田时最重视大粪这一肥料。粪中又以人粪为贵,西贝全家人都支持大粪牛的看法,遗矢时都是在自己家的茅房和田地。西贝牛对自己的耕作观是肯定的,所以,他们家的庄稼也是十分肥沃的。他们家生活并不算富裕,但却很殷实。对于村上别家耕作的弊端,他只是记在心里,从不开口批评建议,大粪牛是沉默的庄稼人。他生活低调,从不张扬,更不显摆,与村人和平相处,遇事不发表意见,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典型的庄稼人的形象。
2、心怀天下——向氏父子
在西贝家的隔壁,是世代崇尚武功,希望通过尚武之道出人头地的尚家,向喜是向家走出来的一个神话,他从小小的棚头上升为中将,“长大成人的向喜,只生的方脸大耳,眉清目秀。体格虽不高大,但虎背熊腰,敦实健壮,且浑身有力气,生意也做得颇有人缘。”他的成功也让向家成为了村中的大户。
虽然向喜是一个军阀,但身上有着笨花村人质朴善良的品质,他读过《论语》《孟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遵循着中和之美,孝悌之义,对父母极其孝顺,对孩子关爱。这一切都因为他有最重要的处世原则:仁义为先。
向文成,向喜的大儿子,五岁时因为溺水而残疾,右眼“枯”了,左眼看東西也模模糊糊,在其他兄弟们的冷眼嘲笑中,自卑的存在。长大后的他来到了笨花村,但是却心怀天下,关注着外面的事态变迁。他有信仰,至此西贝梅格洗礼,他精通医术,开办了“世安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是笨花村的智者,他用身上的智慧掩盖了他相貌上的缺陷,是值得人钦佩的。
3、传统女性——同艾
同艾是向喜的结发妻子,在向喜离开笨花村后,勤劳贤惠的她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公婆、小叔和儿子。当顺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选择了隐忍。同艾的不卑不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那床向喜盖过的老棉被,多少年,她从未更换,同艾用棉被填补了自己感情上的空缺,棉被是她情感的寄托。
作为母亲,同艾的爱是那么的博大,照顾儿子向文成,更去全心全意的爱取灯,那个向喜的亲生女儿,那个流着向家血的孩子。
4、新女性——取灯
取灯,对于他的两个妈妈顺容和同艾来说,她是个善良体贴的女儿。她接受过西式的新教育,思想进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力支持抗日工作,不久很快成为了优秀的女干部。但最终由于小袄子的出卖,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
取灯对于笨花人来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女英雄。她是从保定城中来到笨花村的洋学生,但是毫不扭捏作态,很快融入了笨花村,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一个时代的新女性,是作者倾注了感情创造的人物。
二、冀中平原上的民俗民风
1、沉静、和谐、自在的生活方式
黄昏时分,村里的庄稼人都从田间劳作回家,当牲口被牵到家门口时,它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当街打滚,去宣泄一天劳作的辛苦和悲愤。“牲口咣当一声放到自己,滚动着身子,使得毛皮和地皮狠狠的摩擦,同时四肢蹄脚跟着身子滚动,蹬踹起来,有的牲口还会发出深沉的呻吟,日子长了,那块空地上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浅坑。”这打滚中,散发着笨花村人归家时的温馨惬意,也透露出农家日子的自在、沉静、和谐。
2、坦然、隐忍、超脱的存在状态
笨花村是静止的,无论外面是如何的风起云涌,笨花村人总是有着自己的节奏和内容。无论世道怎样变迁,笨花人照样正常进行着他们的交易。“日本人横竖把笨花搬不走,站得住的还是咱笨花人。”日本人的到来,威胁到了笨花人,但他们每次都是从容不迫的坦然面对,即使“死”在眼前,也无法遏制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3、独特地域性的风俗习惯
窝棚和女人是笨花村花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钻窝棚也是饱蕴着冀中平原民俗特色的,也是笨花村中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民俗。这是女人用身体挣花,是一种肉体和物质的交换。
雷达曾说铁凝,“她颇像一个扎根冀中平原的民俗画家,将有关相间的民俗、民风、民习,种种细节娓娓道来,使得原来沉重的历史气息与苦难的生活情状,在她的叙述下一下子变得轻盈而豁达起来。”
三、小结:
土地,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很多创作灵感的发源地,作家用心在感悟大地,感悟生命,热爱这块沃土。铁凝,用她的心,一颗充满了真诚、挚爱的心,倾听大地的呼吸,收获了散落在角落里的阳光。
作者简介:沈金花,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