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江
摘 要: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和阅读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从真正美的体验、人性本身、诗歌怡情功能等角度进行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摒弃一些旧有传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关键词: 中学诗歌教学 故事情境 再创情境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诗歌在中华文化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用极其丰富的养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那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担负着传扬中华文明,传承诗歌文化内涵的职责。面对日益增大的高考压力,诗歌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形式化、套路化、字词化,而诗歌本身的建筑美、音乐美、内涵美及诗歌本身的文化价值却日趋淡化。这对诗歌文化来说实在是一种损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诗歌教学更应该注重熏陶,渐染。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要达到有效,需要创设激发兴趣和自主探究创作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不断提高各种能力,达到高质量的人性化鉴赏。
一、诗歌教学要创设“故事情境”
古人有言“诗言志”“诗缘情”,每一首诗都有一段心情,每一首诗都一个故事,阅读诗歌之前要先有“故事情结”,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一个故事或多个故事的前提下理解鉴赏诗歌,而这“故事情结”需要学生自己挖掘,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掌握,然后在课堂上表述。其实,这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不过这种“知人论世”不是语文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自主学习、自主探求得到的。比如在讲《马嵬》前,学生就自主研究整理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安史之乱等历史事实。讲授《锦瑟》前,学生自主寻找了李商隐的爱情婚姻和事业等信息,有学生通过寻找整理美其名曰为“李商隐和他的三个女人”(富商之女柳枝,玉阳山女道士宋华阳,王茂元之女),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就此断定《锦瑟》是一首相思成灾、欲说还休、愁肠百转的诗;有学生掌握了李商隐的事业线,详细介绍了李商隐陷入了牛僧如集团和李德裕集团的党派之争的情况,从此之后,李商隐便众叛亲离,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空怀一身抱负而壮志难酬,学生就此断定《锦瑟》是一首感怀不得志之诗。看来,这些工作为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这个探求、信息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符合有效学习规律的过程,这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寻找有效信息、自主思维、自主探究和自主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诗歌教学可以创设“再创作”的情境
笔者认为,诗歌阅读的最高阶段就是“再造性阅读”,所谓“再造”就是在阅读思考原著后,领悟了原作的精神境界,又形成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感受之后,再造地品读并重新创作的过程。在诗歌教学中,一是要让学生享受原著的诗歌内涵,并且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二是要学生尝试品诗,作诗,真正实现诗词教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诗作最浅层内容和情感,扩展、延伸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且训练了自主创作诗歌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再造性的审美过程,学生不但领悟了诗的内涵,更主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由浅层阅读逐渐向深层阅读发展,由阅读鉴赏逐渐向自主创作发展,这就使诗歌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如此,学生才会跨越时空真正关注它,喜欢它,让诗歌成为自己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从“人性”出发的学习。
在讲授《诗经》的《氓》时,笔者这样设计:让学生各自写一首七言绝句表达自己对《氓》的主题的看法。学生兴趣很高,水平虽参差不齐,但这样的创作过程确实是符合探究学习、符合思维开发的规律的。有一女生这样写:
千古弃妇负心汉,山盟海誓若等闲。
我劝天下女儿辈,男之蚩蚩实难判。
另一女生这样写:
自古男儿多绝情,信誓旦旦把心赢。
风来雨去情也去,千红同窟魂梦萦。
一男生为男人打抱不平,这样写:
自古逢情把郎怨,一腔仇恨万古传。
纵使男儿百般错,女儿岂可无罪愆。
另一男生有点女权主义,这样写:
一条大河波浪宽,万古情仇沉其间。
若问两情谁有罪,试看氓中蚩蚩男。
这样的创作,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充满探索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诗歌,真正和诗歌融为一体。在讲完李商隐的《马嵬》其二后,一女生写了一首诗:
绝 恋
一颦一笑一回眸,一悲一喜一搔首。
双飞比翼生死誓,生死相随两相知。
三尺白绫妃子泪,千丈青丝天子醉。
轮回转世莫相忘,百年夫妻莫散失。
讲完李商隐的《锦瑟》后,一个男生又写了一首诗:
无 题
昨日雨雪纷飞,今朝念君如杯,千杯醉意难回,莫叹人间是非,消逝无奈成灰,仅留一行泪。
万古情仇似水,暮雪不耐伤悲,夜云夕阳已退,情在心头作泪,天明君却已归,独自一人废。
如此的创作,才是真正的读诗学诗,才是真正的诗的洗礼。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读诗写诗的欲望,这本身就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
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诗歌功能的高度评价。诗歌,这一朵千年奇葩,寥寥几言,款款细语,就能把人带进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或凄婉缠绵,或豪情悲壮的境界。有诗,浮躁的心趋于平静;有诗,低迷的心变得高昂;有诗,沉重的身体可以轻盈。
诗歌有这样的评价,这样的功能,就给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更大的压力和要求,这就需要诗歌教学具有有效性。总之,诗歌教学,最本质的在于让诗歌真正融入学生,让学生真正迷恋诗歌,真正发挥诗歌的审美功能和陶冶功能。无论怎样,诗歌教学的艺术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6重印).
[2]秦伯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报教师版,2010.3.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