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芜湖,241002)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的“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1],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不断创新性,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资源的匮乏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的矛盾逐步凸显。高等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做好创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为主[3]。创业教育可以表述为:① 开展从事企业、事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② 开展进取心、事业心、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在广义上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正逐步重视受雇者的冒险和首创精神,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社交、技术、管理技能。”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大多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品质。在总结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经验基础上,国内的创业研究多以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创业政策研究为主要内容。在这方面,安徽财经大学王晶晶教授等通过对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商学院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管理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实践教学项目等方面分析比较,得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转变创业教育思路,构建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充分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当地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4]。绵阳师范学院阮敏针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基本特点,指出从新生入学至大学毕业,要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和目标,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构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但其忽视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教育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当前国内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也存在以下需要改进之处,普遍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多,缺乏适应国内实际和创新性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对全程化创业教育的尝试,但已有的研究层次和深度还都不够,全程化的设计理念不够丰富。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因地制宜,不断开展系统的研究探讨,逐步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虽然多数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但是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没有完善的学分保障体系,课程的设置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材的编写上,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多依赖美国创业的教材,或者将零散的创业活动案例进行整理,罗列形成创业课程教材。此外,在创业课程中,实践类的课程也过于薄弱。
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到多个学科、多种能力,对师资力量的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备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更要有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当前,在高校一线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学生辅导员,或者是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兼职教学人员。这些兼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更没有创业经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对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
高等学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创业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指导培训,鼓励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高校还可聘请创业成功典型的校友,或者在企业中聘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教育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补的科学化创业师资队伍。高校可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全国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GYB(Generate Your Business):“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和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等创业培训课程,培训形式多样,在人才培养和创业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特征,培训指导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际指导中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已经出台众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规定了对自主创业资金、税费方面的支持。但各种政策缺乏整体性,有些政策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在着手创业时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无法形成创业合力。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创业资金和场地扶持政策,国家和省级的小额创业贷款也因为需要担保、抵押等严格条件,导致困难学生得不到支持,这恰恰是学生创业初始阶段最缺乏的有效支持。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严重匮乏,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背景和校园创业环境,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规和政策。众所周知,创业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个体行为,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行为,它是一项社会责任。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高校才能更好地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社会和政府要在工商、税务等方面扩大对创业学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全方位扶持大学生创业。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做法表明,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平台,笔者基于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断探索,提出了高校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教育对象特点的不同,创业教育可分为普及型和精英型。在大一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开展GYB创业意识培训,开设在校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创业理论课程,丰富学生的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创业精神等。面对有创业能力或创业条件的同学,要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和扶持,努力打造创业精英。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转变思路,分层次引导创业教育,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类型要区别对待。如研究型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社会职能是不同的,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上都不同,在对同一事物的接受和理解上有很大差异。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被引进到中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体现各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快捷的、有效的方式,引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潮。高校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论坛等拓展活动,弥补课堂教育的局限性和不足。摒弃功利性竞赛、理想化竞赛,提高企业在竞赛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检验创业理论,提升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拓展活动这类检验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对优秀创业实践活动的扶持力度,开展创业咨询、创业辅导和创业资助等支持。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不是短期的培训行为,是在传授创业理论的同时,结合模拟仿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创办企业,如何解决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
高校要指导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优秀的团队,参加SYB培训和KAB培训。在课堂训练中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培训,模拟创业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创立虚拟公司。创业学生要学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品牌运营等创业实践技能,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学校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计划书的同时,感受真实创业世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计划书”,提高创业的能力。对于创业培训合格的学员,高校要颁发结业证书,在政策和创业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培植创业中坚力量的沃土。高校要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多方整合优势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解决学生的问题。建立信息化平台,发布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指导项目等信息,对创业培训结业的学员提供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撑。孵化期满成功的创业实体可优先入驻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开始创业历程。
当前,对新形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是有效加强创业教育的途径,也是开展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取国外创业教育精华,不断总结我国创业教育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造全程化教育平台,系统化创业过程,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合力。
[1]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2):83-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4]王晶晶,姚飞,周鑫,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