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维琦+曹继军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教育似乎变成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比赛。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很多孩子成天被家长拖着赶各种班。到底什么是“起跑线”?这场假想中的比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人并不清楚。
“抢跑”是有代价的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特别想说:“家长,你慢慢来。”她讲了一个“放空的男孩”的故事,这个孩子的家长很早就给他报了一个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上的英语班,让他学英语。可孩子听不懂,于是,他坐在教室里,用眼睛看着老师,把自己的思绪放空。结果,他把这样一个倾听的习惯带到了小学,变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是看得见的后果,有些“抢跑”的代价则是一时看不到的,比如孩子失去了和家长共度的快乐时光。在丁利民看来,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爱和规则,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丁利民告诉记者,不管孩子入学前是否有基础,学校都会按照标准课程的设置来进行教学。“抢跑”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在读小学一年级课程时会比“零起点”的孩子感觉轻松,但调查发现,二年级时,“零起点”的孩子与非“零起点”的孩子学习成绩已相差无几。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教师也需要改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今年上海从全市层面全面推进“零起点”,首先需要教学观念的更新,即从更注重老师的教学,转变到更注重研究孩子是怎么学习的。老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零起点”不是“零准备”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说,所谓零起点,就是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和评价,避免拔高教学、作业和评价的要求。他同时强调,不能把“零起点”与“零准备”简单画等号。学前教育阶段,应该让孩子知道几件事:一是学会语言表达;二是掌握与年龄相匹配的基本生活能力;三是通过接触社会和自然,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四是学习一些生活的规则和规矩。这些不是早教机构或者幼小衔接班能够给予孩子的。在陈克宏看来,“零起点”对教师安排教学和课堂上组织学习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掌握不好难度和进度,不能实施精准、精确的教学,很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学不了。同时,要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也非一时之功,“忧虑、焦躁大多是来自学生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是比教师更早地发令,让孩子抢跑”。但陈克宏坚信,“零起点”的工作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为了孩子步伐更稳健,政府、学校、家长等更要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孩子学习打好基础。“在人生当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我们要让偏离正道的教育,回归到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来。抢跑,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更会消磨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一不小心磨掉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可能会失去一个孩子成长的潜力。”陈克宏说。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