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华
随着教育发展进程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更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以便指导自己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的教学实践。心理换位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或是一种教育内容,已在学校教育中不自觉地被广泛应用,充分地把握其技术和理论问题,对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改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特别是正确的学生观;有助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自我倾向不仅表现在儿童时期,其实成人中也存在着。学校中在年龄、知识、地位等方面,教师与学生有很多差异,再加上传统的“师道尊严”,就使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一差异,不能把教育过程当做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不能把它当做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相促进的过程。于是就“我行我素”,只按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导致了教育观、学生观的不正确。正如德国教育家卢梭批评的一样,“我们从未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是对教育中许多失败原因的概括,对今天的教育而言,仍有现实意义。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中经常进行心理换位,以“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或被管理者的话”来要求自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去仔细斟酌,考虑作为教学者、管理者的每句话、每个行动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怎样能够既有“师道尊严”而又关系融洽、彼此理解呢?教师只有首先把自己置于自己教育的对象的心理位置去观察和思考,理解和体验问题,才能调整教育对象之所思所想,进而增进师生间的理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站到学生的心理位置就会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学生和以往学生之不同,不仅表现在他们已经少了许多盲目崇拜,多了许多深刻思考;而且在他们尊重、凝视教师的目光中增添了许多自信、自尊的色彩,闪现出了探索审视的光芒。
在学校教育中,熟练掌握心理换位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会给教育者带来极大乐趣,使教师为“乐学”去“乐教”,是一种教学相长。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把心理换位当作一种提高教育艺术水平的手段而熟练应用呢?
第一,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般是盲目的活动。
第二,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第三,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爱好、学习态度、性格、身体状况等情况,充分利用上课、批改、辅导等各种机会接触学生,与学生亲切、坦诚地交往,做学生的知心人,同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努力以自己的智慧、情操、品行去吸引、影响学生,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具体困难。
第四,教师应针对自己特点、从事工作特点,留心观察不同类型的学生,走出办公室,去体验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做他们的“妈妈”、大姐姐、好伙伴。
第五,掌握心理换位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和设法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增强心理换位意识,训练自己不断进入“角色”,设想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正在如何如何。
第六,要求教师多学习理论,借鉴他人的得与失,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心理换位的方法。
二、学生与学生的心理换位
首先应该把“心理换位”作为学生德育的一项内容去处理。我担任班主任17年,深感应从小培养孩子们心理换位意识。小学生刚入校,总是会和同学发生一些矛盾,本来没什么,但就因为不能换位思考,所以矛盾激化。因此,我一接班就会防微杜渐,家长会上说,班里说,让他们做到换位思考,这些小矛盾迎刃而解,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还有一点就是尽量设法扩大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实行干部轮换制,使学生“身在其位”,便“谋其政”,去体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感受,从而有助于理解老师和班干部,在此环境氛围下,学生才能顺利进行心理换位。
三、心理换位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教育中的“非中心化”过程并不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心理换位的目的是使学生“非中心化”,最终落脚点是学生,但涉及的对象却是广泛的,有校级行政管理者、有老师、有学生,而且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换位是互相的。必须理解,这种心理换位绝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并不等于降低教育水准,而是采用灵活手段教育学生,使学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去实施素质教育的。倘若我们仍然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能在学校教育中正确运用心理换位,那就必然导致我们教育、教学的失败,那正好应了卢梭“如果用我们看法、想法和感情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的话。愿更多的教师能在此问题上有收获,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理论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