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华传统文化导入企业员工职业化教育的途径

2014-11-10 07:55王亮
商业文化 2014年8期
关键词:途径传统文化

王亮

摘 要: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许多误解,笔者通过学习《论语》、《庄子》、《弟子规》等古文典籍,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中有丰富的现代精神,可以应用于企业员工的礼仪、敬业精神、价值观塑造、技能素质培养等职业化培训中,供企业从事员工职业化教育的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化教育;途径

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但“五四”运动后,打倒孔家店、白话文改革以及现代简化字的推广使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中国人的语言体系,切断了当代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造成当年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人对传统文化只有“裹小脚、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肤浅认识。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和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更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育着丰富的现代精神,笔者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典籍,结合工作实践,从完善企业员工职业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从中华传统文化导入员工职业化教育的可能途径。

一、从传统文化导入职业礼仪训练

礼仪培训是员工职业培训的一项基本训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在古文典籍中俯拾皆是,《荀子》中“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 国无礼不宁”、《孟子》中“辞让之心 人皆有之”阐述了礼仪功能和源泉,孔子更将礼放在实现国家德治的重要高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除了这些理念的阐述,我们还能在传统文化找到更具体的行为标准。《弟子规》作为蒙学教材,对事父母、事尊长、谨言语、守信用、博爱人、学仁者、修成长等个人成长的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如“衣贵洁 不贵华”(穿着要干净,不在乎奢华)“将入门、问孰存”(要访问别人家里应先敲门,问一下是否有人在),“勿谄富 勿骄贫”(不向富贵的人献谄媚,不要向贫穷的人显示高人一等的身份),“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遇到有疑问的问题随手记录,找懂行的人就立刻问清楚确切的答案),“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无论是办公还是私人住所,居住环境都应保持墙壁干净,书桌要干净、笔砚放正),“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文件书籍摆放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了也放归原处,这些也是关于公文整理的要求),这些做事的要求放在今天看来既不过时,还非常具体,可以在员工礼仪教育中直接引用和借鉴。

二、从传统文化导入敬业精神

员工敬业度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盖洛普2013年公布的员工敬业调查,中国员工敬业度只有6%,是世界上敬业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诚然敬业的缺失有复杂的成因,但社会价值观缺失不容忽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人的高度敬业精神源自于美国人民对宗教的信仰,以及传教人员不断推动着将宗教信仰转化为对职业的尊重,是信仰对美国人的高度敬业精神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员工敬业的重要性,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敬业作为人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敬业精神在当代中国改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提高员工敬业精神,不同国家应结合本国实际来开展,盲目借鉴西方的观念可能适得其反,十几年来中国的图书市场充斥了《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等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心灵鸡汤式书籍,但能否让员工入脑入心、内化于行,不得而知。其实传统文化可以给中国员工的敬业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说的就是敬业问题,在《礼记-学记》中提出“敬业乐群”的理念,唐代的孔颖达对此这样解释——“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中国古人把敬业视为一种严肃对待工作和学业的态度,并尽量达到与同事一起快乐共事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三、从传统文化导入价值观塑造

毛泽东曾讲,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局限在“房子、车子、票子”时,职场人会背负上巨大的财富目标压力,人们将没有精神家园可寻。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又说“士致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被几千年中国文人奉为精神圭皋,充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把精神追求放在人生追求的第一位置,古代先贤并不是要求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强调取之合义(“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同时要有国家和社稷的责任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泰伯》)。综上,中國古典文化所提倡的人生理想,不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标准,而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上的整体和谐和进步基础上,传统文化中个人的成功没有意义,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个人奋斗存在根本差异。并不是说西方追求独立的奋斗、个体的成功不正确,但是从社会的整体意义上看,中华文化倡导的成功价值观念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生价值的根源,确立企业的经营宗旨以及鼓励员工建立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是今天的企业经营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从传统文化导入技能素质培养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承担着一定的岗位责任,履行这些岗位责任需要具备相应和素质和技能,员工职业化训练的目标就是让员工掌握履行岗位技能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工作规律,以实现更高效的工作绩效。《庄子》一书中,介绍了一个技艺超群的庖丁(屠夫),庖丁刚开始从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只能从肉眼看到一只牛,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庖丁能够从一只牛的外观判断牛的筋骨结构,最终发展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实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必余地的境界,为什么庖丁技艺如此高超,从庖丁的一句话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道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正是庖丁对“道”的深入探索发掘引导庖丁从实践中总结规律,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进步。现实生活中关于技能的知识大多记载于书籍,大家真的就能轻易从课本中悟道吗,可能未必。在庄子的《天道》中还讲到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一个做车轮的工匠讲自己做车轮孔的经验,轮孔做大做小了都不合适,只有做工的人亲身体验才能把握到十分精准的火候,但这个技能又无法言说给后人,因此工匠无法把手艺传授给儿子,七十多岁还在辛苦做工。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是鼓励钻研和亲身实践,以达到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和应用规律的目的,与企业开展员工技能素质培养的目的不谋而合。

以上通过对笔者对历史文化典籍的部分梳理,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导入员工职业化教育的若干途径,得到这样一个初步判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育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理论、鲜活案例,通过深入的挖掘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相信能够为企业从事员工职业化教育的管理者找到适合的途径,既不断发扬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使企业员工的职业化修养素养得到更好提高。

猜你喜欢
途径传统文化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