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留枝
摘 要: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是学校德育课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经济体制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把德育工作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德育课的价值,特别是深挖德育的经济价值,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经济价值;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70-02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或者说,德育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德,家庭和社会在培育人的德性的德行中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课是进行道德观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德育的主要任务。
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其目的是培育各种优良德性的人才,这种人才对社会的德性需要的满足就是德育的社会价值。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是指德育劳动所创造的,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效应。
在我国当前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把德育工作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德育课的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当前国民价值观教育和德育课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在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过程中,面对多种文化、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多种价值倾向体系的抉择之间的矛盾,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之间的冲突,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现象,学校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设高度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德育工作的目标。但是人们在思考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思维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种简单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动方式;或者采取“二元”对立的观点,即把经济与德育看做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独立进行的社会活动。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看似两难的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市场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易。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做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二、德育课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德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一定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一定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又要求具有一定主体精神的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的主体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一定的主体精神的体现,那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通过德育来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意识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人。服务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现时代的德育提出的根本性的问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德育传承下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崇高的道德观念需要通过德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课进行传承。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再次,大学生内心道德境界、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需要德育过程来构建。大学生已经在人生最初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和行为规范,通过德育,可使其发展良好的观念和行为,改造大学生已形成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其建构良好的思想道德境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德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三、德育价值的实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与当前学校德育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相抵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也就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否定。endprint
2.德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德育的个人需求是种内在的需求,是受德育者对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的要求,而德育的社会需求具有整体性,着眼于整个社会中的所有人的道德要求,是基于个体要求之上的。德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有统一性的,德育的社会需求是立足于德育对象的需求之上的。正是德育的个人需求构成了社会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又为受德育者的需求划了范围,使其发展不会偏离方向。
德育价值的实现主要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德育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德育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德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比做人生的最高理想,那么,德育的社会价值就好像每个阶段的目标,而德育的个人价值就像每个阶段的实际行动,只有用实际行动逐步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才能逐渐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提倡教程所一贯坚持的高标准和理想性,还要从受德育者的角度解答受德育者的现实性问题,在实现德育的个人价值的基础上达到德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立仁.德育价值实现中的思维视角转换[N].光明日报,2004-04-05.
[3] 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毛泽东、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9]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 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