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2014-11-08 08:35:34
中国药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过敏史聚糖青霉素

申 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1)

甘露聚糖肽(曾用名多抗甲素)是我国首创的生物反应修饰物[1],系从健康人口腔咽喉部分离的A-溶血链球菌H1S-33号菌经深层发酵、分离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吞噬细胞,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骨髓造血的功能。目前主要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临床,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ADR)报道亦逐渐增多。笔者通过检索1994年至2012年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对甘露聚糖肽引起的ADR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库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甘露聚糖肽,多抗甲素,力尔凡,不良反应等。文献时限:1994年至2012年。共检索到关于甘露聚糖肽ADR文献58篇(剔除综述类文献、回顾性群案报道及重复病例报道共9篇),病例69例。

1.2 方法

查阅文献中ADR病例,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所患疾病、过敏史、给药剂量及途径,ADR出现时间及症状、治疗与转归。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69例 ADR 中,患者男 40 例(57.97%),女 29例(42.03%);年龄8~82岁,1例年龄不详。见表1。

表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患病种类

肿瘤 37 例(53.62%),呼吸道疾病 9 例(13.04%),尖锐湿疣3例(4.35%),甲状腺相关疾病3例(4.35%),血液系统疾病 2例(2.90%),其他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体弱提高免疫力等疾病15例(21.74%)。患2种或2种以上疾病4例(5.80%)。

2.3 过敏史及皮肤过敏试验情况

69例病案中,有青霉素过敏史6例(8.70%),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15 例(21.74%),48 例(69.57%)记载不详;3 例经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2例经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阴性。

2.4 给药剂量及途径

69例患者中,肌肉注射4例,动脉灌注1例,其余为加至5%或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静脉滴注。6例超量使用(>20 mg),6例用法用量不详。

2.5 ADR出现时间分布

除1例为第2次用药后发生ADR外,其余均为首次用药即发生ADR。ADR出现时间最短为用药后1 min,6例ADR出现时间不详。不超过5 min 31例,6~10 min 16例,11~30 min 7例,31~60 min 10例,超过60 min 1例。

2.6 ADR症状、治疗及转归

69例病案中致过敏性休克27例,过敏性休克样反应11例,致胸闷、喘憋、气促等呼吸系统反应15例,致哮喘6例,致感冒样症状3例,其他如致心跳骤停、呼吸骤停、胃肠绞痛、荨麻疹、四肢颜面水肿等病例共7例。所统计ADR病例中死亡5例,其余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能恢复。

3 讨论

通过对检索的病例分析,甘露聚糖肽致ADR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关联,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这可能与肿瘤患者年龄分布及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应用甘露聚糖肽比率增高有关。

甘露聚糖肽所致ADR多为速发型,于用药后30 min内发生,仅1例发生时间超过60 min。患者首次用药发生概率较高,仅1例文献报道为第2次用药后发生。所致严重ADR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这要求临床应用甘露聚糖肽时,应严密监护,尤其是首次用药及用药初始阶段,及时发现可能的ADR并积极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检索文献发现,甘露聚糖肽有超量使用现象,按说明书要求,每次10~20 mg,部分病例用量超过规定量的2~4倍,最大用量达到每次75 mg。超剂量使用可能是引起ADR的一个直接原因。

甘露聚糖肽为溶血性链球菌菌株经深层提炼而成的免疫活性α-甘露聚糖肽物质。该药是经青霉素处理的溶血性链球菌的冻干粉末,可能存在有青霉素或青霉素降解产物的残留[2],进入血液产生抗原抗体的结合,诱发Ⅰ型变态反应。所检索文献大多未记录患者过敏史,说明医护人员对患者过敏史情况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DR发生的概率。建议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询问患者过敏史,必要时可通过皮肤过敏试验对过敏体质患者进行筛选,积极预防ADR的发生。3例患者经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仍有ADR发生。建议临床应用前可参考杨忠明等[3]的方法,以甘露聚糖肽原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基于以上分析,临床使用甘露聚糖肽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别是用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中改善免疫功能低下的辅助治疗。对于预防性应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不宜使用,以免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尽量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及正规医院使用,以保证有充足的人员及设施进行抢救,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按说明书要求有支气管哮喘、气管炎患者禁用。如确需使用,最好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并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同时做好对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

[1]王允生,王晓燕.甘露聚糖肽(多抗甲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4,7(4):302 -305.

[2]江慧星,文晓柯,肖 凯.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启示[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34 -741.

[3]杨忠明,鞠兰兰,刘 敏,等.甘露聚糖肽皮试液浓度与皮试结果的临床观察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 386-1 387.

猜你喜欢
过敏史聚糖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那是我偶然发现的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相对分子质量对木聚糖结晶能力的影响
沉默
扬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43:38
饲料用β-甘露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湖南饲料(2019年5期)2019-10-15 08:59:10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中国酿造(2016年12期)2016-03-01 03:08: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问题临床探讨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