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研究

2014-11-05 23:15朱娜黄灿灿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

朱娜 黄灿灿

摘 要:中国农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存在较多需要调整和优化设计之处。从中国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了财经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2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现状

近年来,国家或省对部分农业高职类院校的建设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这些资金丰富了高职教育,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农业高职类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业高职类院校的教育迈向了新的篇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院校必须组建以这一目标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作为实现这个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必须有新的突破,尤其是财经类专业,过去中国农业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方面的课程体系设计更加注重精英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一线操作人员的高职教育培养,这样的专业设计显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实践型、技术型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现在的高职院校专业体系设计的要求。中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企业实际工作环节了解甚少,缺乏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经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环节明显有所欠缺,从而使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联系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基于这一现象,针对财经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探索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展开,但专业设置探索工作仍没有改变原有的专业框架,只是针对财经类的专业目录中部分专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内涵及现状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根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如通信服务、金融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房地产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物流服务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它既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改造,又包括新兴服务业,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资源消耗少、产出附加值高、智力要素密集度高及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产业结构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影响下出现的软化现象使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成为了衡量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应通过创新、改造或重组专业设置以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中国现代服务业现状

目前中国现代服务业正渐渐地渗透向生产领域,并逐步与生产领域结合在一起,如代理培训、网络服务、设备维修等原本由生产企业完成的专业工作,现在已经逐渐开始由服务行业完成。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以体力服务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也随着知识、技术服务的迅速发展正在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如电子商务、中介、物流业等等。在同一服务领域,由于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如智能化仪器设备被广泛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取代了非智能化的扳手的使用。商业、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崛起,而增加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数量。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竞争优势,但仍需要一些高素质人才为新型服务项目提供服务,如在金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与数量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通晓国际惯例并富有开拓精神的金融人才数量短缺。总体来说,服务业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已显而易见,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财经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起步晚于西方,同时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以及模式也相对不成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职类院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产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理论已基本成型。但是,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和模式的研究有些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有些是学校自身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逐渐摸索的。就总体而言,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相关理论水平仍然较低,相关培养模式存在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缺乏特色等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服务业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尤其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在于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这些特点正是服务业所需。虽然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产学互动、情景教学等方面花样百出,但是高职教育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还不是特别成熟,有些高职院校缺乏走出校门、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意识,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熟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无法对职业需求做出快速主动的反应。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企业合作、课程开发等方面表现滞后,加剧了财经专业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服务业要求的脱节,导致财经专业在课程定位与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根据现代服务业需求培养财经类人才,毕业后反而不适应现代服务产业需求”的现象。

四、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调整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宽泛、浅显地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等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应控制课时安排,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并对学生应用所学原理分析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人才培养对策

采取校企委托培养策略,校企委托培养模式是指由现代服务业企业根据其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签订协议,由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校企委培模式,企业按照协议培养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委托培养熟悉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获得较强的从业能力,从而受到企业欢迎。

(三)优化实践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应通过案例分析的增加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入企业最新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现行的企业操作系统,如现代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系统等,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财经类专业设置调整,并防止专业设置趋同问题的出现。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背景下,对于高职专业财经类人才培养来说,必须着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科学定位财经类人才规格,注重优化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以产业链建构专业链,依托专业+实体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1+0.5+0.5+0.5+0.5”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兼具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性的财经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楠.论大力发展服务业[J].中国市场,2013,(4).

[2] 单永贵.现代服务业发展亟需破解人才瓶颈制约[J].价格与市场,2012,(11).

[责任编辑 王晓燕]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
基于有效供给理论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