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工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2014-11-05 10:46张洪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张洪阳

摘 要:通过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比较,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比较薄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基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建议相关部门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关键词:技术势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074-02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势力是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差异所形成的优于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势力的获得必须基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即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基本途径有以下两条: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始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持续进行高强度并伴随高风险的自主研发投入;二是对外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1]。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直接国外购买。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已为学术界公认,但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则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不同的观点[2]。国内大多数研究肯定了FDI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FDI的技术溢出效果不明显,对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甚至客观上存在“替代”或“挤出”的负面影响[3]。

东北三省在自然、经济等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条件,基于上面分析,本文以东北三省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和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东北三省发展能力,并探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东北三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势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升路径。

二、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据IMD199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可知,科技资源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财力、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方面。本文的投入指标选取2个人力资源指标(在校大学生数、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财力资源指标(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教育支出);产出指标选取1个科技直接产出指标(发明专利授权量)和3个反映科技产业化能力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共9个指标[4]。样本数据采用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根据科技资源配置规模(用GDP总量指标衡量)和配置效率(e值)将9省市分为4类(见表1)。从配置规模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实力最强;从配置效率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得分也是最高的,但与其他作比较的省市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仅仅超过排名第七的天津。黑龙江和吉林得分最低,处于最后两位。可见,东北三省无论在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是在配置效率上都与国内发达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整体科技竞争力欠强。

比较东北三省在两因子上的得分值,可以看到,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投入因子得分现状低于产出因子得分,表明三地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动机不强,企业研发更欠缺的是创新动力。

2010年,辽宁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5%,教育支出虽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但低于其他对比省份,且与广东、江苏两省的差距尤为明显。同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方面,辽宁的市级数值也只是略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与其他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辽宁省实际使用外资6.88亿美元,多于吉林、黑龙江以及浙江(5.22亿美元),远低于其他省份,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却低于浙江及其他省份,仅高于黑龙江和吉林,这充分说明辽宁省并没有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辽宁省科教资源有一定的优势,但科教资源优势并没有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发挥。

三、原因分析

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追赶者的角色,运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各地区主要的目标。但限于自身的发展条件,以及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些比较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没有促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势力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科技实力下滑趋势明显。1985—2010年,东北三省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11.31%,2003年仅占全国的6.78%,2010年则下滑到占全国的3.81%。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科技强项如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整体水平明显被东南沿海超越。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能力落后,研发实力不足。由于老企业多、包袱沉重等原因,东北地区能够用于自主研发的科技投入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仍比较僵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还比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一直相对较弱,无法借助大规模引进外资,整体提升地区技术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环境滞后,科技资源流失严重。由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差距加大以及本地就业机会有限等,东北地区科学技术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离开或意欲离开东北,地区科技教育投入的隐性流失加剧,科技发展后劲已受到严重削弱。

四是高新技术发展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东北在军事科技、新材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相对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中试基地也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不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偏弱,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五是区域性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比较欠缺。东北三省创新要素的流动尚不十分自由,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创新主体还不能完全互动合作,信息沟通也显得不十分流畅,这些都导致了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

四、结论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形成技术势力,需要内重企业家要素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

(1)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企业家要素的培育。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培育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进行,接受市场竞争的筛选。因此,要更快、更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创新,切实完善市场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激励自主研发,搭建平台促进沟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动力。

(2)完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科技政策和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科技规划,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区域共知、共享、共用向纵深发展。endprint

摘 要:通过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比较,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比较薄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基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建议相关部门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关键词:技术势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074-02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势力是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差异所形成的优于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势力的获得必须基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即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基本途径有以下两条: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始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持续进行高强度并伴随高风险的自主研发投入;二是对外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1]。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直接国外购买。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已为学术界公认,但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则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不同的观点[2]。国内大多数研究肯定了FDI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FDI的技术溢出效果不明显,对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甚至客观上存在“替代”或“挤出”的负面影响[3]。

东北三省在自然、经济等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条件,基于上面分析,本文以东北三省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和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东北三省发展能力,并探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东北三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势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升路径。

二、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据IMD199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可知,科技资源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财力、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方面。本文的投入指标选取2个人力资源指标(在校大学生数、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财力资源指标(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教育支出);产出指标选取1个科技直接产出指标(发明专利授权量)和3个反映科技产业化能力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共9个指标[4]。样本数据采用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根据科技资源配置规模(用GDP总量指标衡量)和配置效率(e值)将9省市分为4类(见表1)。从配置规模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实力最强;从配置效率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得分也是最高的,但与其他作比较的省市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仅仅超过排名第七的天津。黑龙江和吉林得分最低,处于最后两位。可见,东北三省无论在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是在配置效率上都与国内发达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整体科技竞争力欠强。

比较东北三省在两因子上的得分值,可以看到,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投入因子得分现状低于产出因子得分,表明三地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动机不强,企业研发更欠缺的是创新动力。

2010年,辽宁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5%,教育支出虽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但低于其他对比省份,且与广东、江苏两省的差距尤为明显。同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方面,辽宁的市级数值也只是略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与其他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辽宁省实际使用外资6.88亿美元,多于吉林、黑龙江以及浙江(5.22亿美元),远低于其他省份,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却低于浙江及其他省份,仅高于黑龙江和吉林,这充分说明辽宁省并没有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辽宁省科教资源有一定的优势,但科教资源优势并没有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发挥。

三、原因分析

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追赶者的角色,运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各地区主要的目标。但限于自身的发展条件,以及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些比较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没有促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势力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科技实力下滑趋势明显。1985—2010年,东北三省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11.31%,2003年仅占全国的6.78%,2010年则下滑到占全国的3.81%。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科技强项如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整体水平明显被东南沿海超越。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能力落后,研发实力不足。由于老企业多、包袱沉重等原因,东北地区能够用于自主研发的科技投入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仍比较僵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还比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一直相对较弱,无法借助大规模引进外资,整体提升地区技术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环境滞后,科技资源流失严重。由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差距加大以及本地就业机会有限等,东北地区科学技术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离开或意欲离开东北,地区科技教育投入的隐性流失加剧,科技发展后劲已受到严重削弱。

四是高新技术发展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东北在军事科技、新材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相对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中试基地也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不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偏弱,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五是区域性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比较欠缺。东北三省创新要素的流动尚不十分自由,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创新主体还不能完全互动合作,信息沟通也显得不十分流畅,这些都导致了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

四、结论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形成技术势力,需要内重企业家要素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

(1)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企业家要素的培育。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培育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进行,接受市场竞争的筛选。因此,要更快、更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创新,切实完善市场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激励自主研发,搭建平台促进沟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动力。

(2)完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科技政策和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科技规划,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区域共知、共享、共用向纵深发展。endprint

摘 要:通过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比较,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比较薄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基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建议相关部门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关键词:技术势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074-02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势力是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差异所形成的优于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势力的获得必须基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即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基本途径有以下两条: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始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持续进行高强度并伴随高风险的自主研发投入;二是对外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1]。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直接国外购买。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已为学术界公认,但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则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不同的观点[2]。国内大多数研究肯定了FDI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FDI的技术溢出效果不明显,对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甚至客观上存在“替代”或“挤出”的负面影响[3]。

东北三省在自然、经济等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条件,基于上面分析,本文以东北三省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和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东北三省发展能力,并探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东北三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势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升路径。

二、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据IMD199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可知,科技资源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财力、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方面。本文的投入指标选取2个人力资源指标(在校大学生数、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财力资源指标(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教育支出);产出指标选取1个科技直接产出指标(发明专利授权量)和3个反映科技产业化能力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共9个指标[4]。样本数据采用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根据科技资源配置规模(用GDP总量指标衡量)和配置效率(e值)将9省市分为4类(见表1)。从配置规模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实力最强;从配置效率看,东北三省中辽宁得分也是最高的,但与其他作比较的省市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仅仅超过排名第七的天津。黑龙江和吉林得分最低,处于最后两位。可见,东北三省无论在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是在配置效率上都与国内发达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整体科技竞争力欠强。

比较东北三省在两因子上的得分值,可以看到,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投入因子得分现状低于产出因子得分,表明三地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动机不强,企业研发更欠缺的是创新动力。

2010年,辽宁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5%,教育支出虽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但低于其他对比省份,且与广东、江苏两省的差距尤为明显。同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方面,辽宁的市级数值也只是略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与其他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辽宁省实际使用外资6.88亿美元,多于吉林、黑龙江以及浙江(5.22亿美元),远低于其他省份,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却低于浙江及其他省份,仅高于黑龙江和吉林,这充分说明辽宁省并没有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辽宁省科教资源有一定的优势,但科教资源优势并没有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发挥。

三、原因分析

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追赶者的角色,运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各地区主要的目标。但限于自身的发展条件,以及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些比较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没有促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势力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科技实力下滑趋势明显。1985—2010年,东北三省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11.31%,2003年仅占全国的6.78%,2010年则下滑到占全国的3.81%。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科技强项如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整体水平明显被东南沿海超越。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能力落后,研发实力不足。由于老企业多、包袱沉重等原因,东北地区能够用于自主研发的科技投入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仍比较僵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还比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一直相对较弱,无法借助大规模引进外资,整体提升地区技术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环境滞后,科技资源流失严重。由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差距加大以及本地就业机会有限等,东北地区科学技术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离开或意欲离开东北,地区科技教育投入的隐性流失加剧,科技发展后劲已受到严重削弱。

四是高新技术发展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东北在军事科技、新材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相对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中试基地也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不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偏弱,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五是区域性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比较欠缺。东北三省创新要素的流动尚不十分自由,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创新主体还不能完全互动合作,信息沟通也显得不十分流畅,这些都导致了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

四、结论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形成技术势力,需要内重企业家要素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

(1)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企业家要素的培育。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培育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进行,接受市场竞争的筛选。因此,要更快、更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创新,切实完善市场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激励自主研发,搭建平台促进沟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动力。

(2)完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科技政策和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科技规划,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区域共知、共享、共用向纵深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能力
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训练体系构建
创新型新疆建设中R&D资源配置研究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究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基于Entropy—Topsis模型的石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根据指标的无量纲化与权重测算提升高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