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回味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展示,更是教师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机智的体现。如何点拨学生,这里包含一个课堂提问艺术性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重视德育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善加指点,引领寻智,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课堂;提问;艺术
新课改倡导“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探究式、互动型课堂教学理念,于是在德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较以前明显多了起来,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的课堂提问,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又是揭示内心矛盾,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精心设问,导入新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提问,既可解除开课时可能遇到的窘境,又能先声夺人,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我讲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先播放军旅歌曲《说句心里话》,然后设问:①当兵的“我”为什么要想家?②既然想家为什么还要来当兵?③这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提问,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当下苦功,细观察、巧琢磨、精设问。
二、分层提问,难易适度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为避免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教师对一些过难的问题,一定要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且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思维中的“最近发展区”,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来,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这才是提问的艺术。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第2框题“加强宏观调控”为例,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是由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目标、手段四个要素构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一教学重点,我以南京市区的房地产市场这一热点问题作为依托来解释其必要性。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乐趣之中。
三、适时“留白”,及时评价
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讲究“布白”之道,“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称其为艺术品了”。这个道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课堂提问尤其具有启发性。众所周知,相对其他科目来讲,德育课堂的知识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掌握,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不可重蹈以多取胜、走过场——“满堂灌”、赶进度——“连珠炮”式传统的应试课堂提问的老套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回不过神!其实,古人早就明白“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道理,只有当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即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若学生没有时间去冷静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使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德育课老师课堂提问在根据实际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实施提问的同时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布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而在学生回答提问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标准不能失之于宽,因为太宽就会失去鼓舞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也不能失之于严,太严格就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热情。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评价,使其有所收获,目的是随时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中去。
四、问题生成,角色转换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它标志着思维的真正解放,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果我们能够以国际视野去审视问题驱动教学法,那么这些研究将具有更好的针对性。经过调查发现,虽然中国高中生的数学基础扎实,但整个课堂气氛却比较沉闷,对问题的个人观点较少,而这样的情况在美国课堂上却不会出现。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考查为例,该校每年要收到大约1.8万份的入学申请,但仅有不到8%的人才可能被录取,这1.8万人都是学业非常优秀的高中生,但对麻省理工来说,重要的不只是“会学习”,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提问能力,淘汰率高就不足为奇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培育和养成青年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阵地。因此,德育课堂的提问,必将是一个全面、复杂、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的信息反馈过程。虽然教师要花费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设计问题,但是这样活泼的课堂会使师生都喜欢,我进行课堂提问研究的意义也在于此。实践表明,德育课堂提问时机的捕捉、课前预设与课中问题的即时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课前预设,课堂提问难免随意,没有课中动态生成,课堂提问必然僵死,而这都会使课堂提问的实际效度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在预设问题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学生课堂动态生成预留出“弹性时空”,从而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另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顺藤摸瓜,及时剖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的优缺点,及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有能力、有权利提出问题,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喜学、乐学、爱学、善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探究能力;回答问题也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提出问题才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也应该有积极回答各种所谓“刁难”问题的教学机智、驾驭和处理课堂意外问题的能力、协调课堂气氛的艺术等等各种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适时适度,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思考,至于得出什么结论,则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结论不正确,那他们就应该不停地去考证,去追问,直到结论正确为止。这才是教师价值的体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教学行为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是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的,通过问题来传递信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课堂提问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能量”,从而达到课堂结构优化和学习效率提高的教改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方长啸,1962年10月出生,本科,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与体系,就职学校:江苏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