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2014-11-04 10:57沈佩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介入幼儿游戏指导

摘 要: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基于幼儿内在需要,自发自主的活动。通过对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游戏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在自主游戏的指导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事实上,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指导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缜密的观察和详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介入方法,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师观察;介入;指导

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游戏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乃至家长们所认可、重视。现在有很多刚踏入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没有接受太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走弯路,正如自主游戏的指导,很多教师找不到头绪,有时就会任其自由游戏,这时,需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指导方法,通过教师的介入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更大限度地挖掘幼儿游戏的价值。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生活经验得以再现,帮助幼儿推进游戏进程,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经验。教师要对幼儿游戏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包括:幼儿进入了哪些游戏区域?在游戏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游戏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经验表现如何?游戏主题是否还会出现新的情节?和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怎样?哪个游戏区域最吸引幼儿?主题与环境材料是否适宜游戏的发展?有哪些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游戏?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

教师适宜有效的介入将会推进幼儿游戏水平更快地发展。

(一)平行式介入法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在旁观察,当幼儿在游戏中玩法较单一、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教师运用隐性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模仿。

小班游戏实录:

萌萌在表演区做小演员,她拿着一面铃鼓坐在地垫上,不断地敲击着,我观察了10分钟左右,她一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于是我也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表演区,我选择了一件有“蝴蝶翅膀”的衣服,打开音乐边唱边跳,我不时地对着萌萌唱歌,一首歌过后,萌萌站起来也选了一件绿色亮片的裙子,和我一起边敲铃鼓边跳舞。

分析:

小班幼儿模仿性很强,因此,在本案例中,我观察到萌萌的游戏行为很单一,便运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引导萌萌丰富游戏的内容。这时的引导是隐性的,更易于幼儿接受。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小班幼儿,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幼儿不知不觉习得了新技能。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这要基于教师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如果幼儿对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不感兴趣,依然自顾自地玩,那么教师的介入将会是无效的介入。也就是说,当幼儿出现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教师就要采取平行介入,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引导幼儿模仿,这对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对象多以托班、小班幼儿为主。

(二)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中班(上)游戏实录:

角色游戏开始后,选择“娃娃家”的幼儿纷纷开始选择角色,忙活起来,他们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于是,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等待有幼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过了一会儿,他们依旧是各忙各的,“宝宝妈妈”还在沙发上摆了很多东西。于是我选择了“客人”的角色介入她们的游戏,我进到“娃娃家”后对“爸爸”说:“宝宝爸爸,很久没有到你家做客了,听说你又学会烧新的菜了?”爸爸马上热情地说:“对呀,我现在会用微波炉烤面包了,你要不要尝尝?”我忙说:“好呀。”于是爸爸开始忙活起来。我又对“妈妈”说:“宝宝妈妈,你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是要招待我吗?”“妈妈”说:“这是买给宝宝吃的。”我接着说:“可是我是客人啊,客人来到你家里,你怎么招待我呢?”“妈妈”想了想说:“在家里的时候,阿姨到我家里来,妈妈就会给阿姨切水果吃。”于是,她就去找水果。“哎呀,家里没有水果了,打电话叫人送吧。”于是,“妈妈”开始拨打电话:“喂,‘娃娃家需要一些水果。”这时,“爸爸”把烤好的面包拿给我吃,还说:“快来吃吧,刚烤好的热面包……”

分析:

经过一年小班的自主游戏,幼儿的游戏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但角色意识不够强,有的幼儿只会摆弄道具,不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的幼儿能按角色结合生活经验做游戏,但是在游戏中缺少相互沟通的语言,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教师要在游戏中发现问题,以交叉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集体分享“娃娃家”的案例,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在家里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自己会说什么,做什么,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自主表达意愿的能力,但游戏水平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他们渴望新游戏情节的产生,但有时又驾驭不了新游戏。这时,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交叉式介入法是中班游戏指导中经常使用的,因为这种方法互动性很强,适用于小班、中班。

(三)垂直介入法

当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应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大班(上)游戏实录:

超市里,几位小顾客忙着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时,收银台传来了一声巨响,王睿(化名)将收银的柜子一脚踢倒在地,嘴里还在嚷嚷着:“谁让你插队的!”说着就把拳头举向高阳(化名),这时,教师连忙介入,阻止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分析:

在本案例中,两个幼儿因为结账时的插队而发生肢体冲突,教师根据平时对两个幼儿的了解,觉得很有可能会造成事故,因此,教师选择直接介入游戏,直接干预,这是在教师对幼儿的脾气秉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样的方式不到必要时不建议使用。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认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的问题。我们已经一再强调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游戏的权利是幼儿的,因此在游戏中幼儿是主人,是幼儿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三种提法:(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2)游戏过程的观察者。(3)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一)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发生的背景,它将直接关系到儿童游戏的品质和幼儿游戏的体验,因此创造一个能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环境至关重要。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先经验准备

幼儿游戏是幼儿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自我表现,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其游戏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游戏之外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游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比如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游戏的开展所做的预先经验准备。

2.保证游戏时间

游戏的开展是需要时间保证的,幼儿游戏的时间越充分,游戏水平的提高就越快。首先,应保证各类游戏的时间。因为每一种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各类游戏的时间比例应该恰当,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其次,除了服务于特定教学任务,即规定的集体游戏以外,还应保证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因为自由游戏才最能体现游戏的自主选择性,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要,并产生游戏的多样化经验。如果只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种种游戏活动区域,但是不能保证充分的自由游戏时间,那这些活动设施和物质环境只能是空有形式,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后,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也极其重要。有的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尽兴(比如角色游戏),有的游戏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比如某些规则游戏),那些需要较长时段的游戏往往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时间探索新材料,计划和扩展游戏情节,选择同伴、角色,享受融入情境的快乐,这样的游戏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当幼儿刚刚规划了游戏,建构好场景,还未开始互动合作,就被教师宣布结束了,这样,游戏不能尽兴,游戏的水平也不易提高。因此,给予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有不同长短的时段安排,以满足幼儿对不同游戏的需要。

3.提供空间与材料

游戏的空间和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了解户内外空间的合理安排,大小空间的合理规划,开放与封闭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这些是为满足不同游戏需要,全面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我们也已经了解到,如何使材料的数量、种类,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这更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二)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1.观察目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因此人们常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因此,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教师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通过观察对幼儿做出的推断误差小,从而能够本质地认识幼儿。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1)随机观察。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及时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这个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儿的行为动机,幼儿的即时需要,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以便把握干预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以满足游戏的需要,推进其活动;(2)有目的的观察。这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作为教育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2.观察态度

要真正愿意去了解幼儿,用心去体察幼儿,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观察态度,包括:(1)欣赏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纯真表现出喜爱,并抱有热情。(2)忍耐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持有耐心和宽容的心态,不要迫不及待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幼儿。(3)研究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某一个行为表示了什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反应等,这里有幼儿的需要、幼儿的想象以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趋势。

3.观察要点

教师如何观察游戏,观察什么,怎样从所观察到的游戏行为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有的教师观察一次游戏,可以看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水平;有的教师一次游戏观察下来什么都没看出来,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行为。我们说,所谓会观察,就是要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发展的关系,即这些游戏行为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以便观察时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发展上的问题,这样就能摆脱观察的盲目性,提高指导游戏的有效性。

(三)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仅处于辅助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幼儿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的支持

这是在游戏过程中,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的材料上的支持,目的在于能够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比如,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教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式;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识范围内已经玩尽,而只是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样转换性;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当幼儿在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2.语言的支持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除了给予幼儿材料上的支持外,更多的是语言的支持,但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幼儿的游戏行为,以至于影响幼儿游戏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应非常谨慎。所谓支持性的语言指导,主要是根据幼儿当时的游戏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予肯定或赞许。教师语言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必要时提醒规则,这种规则对幼儿玩伴之间应当是公正和互惠的;促进人际互动,使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学会商量;引导经验学习,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并启发新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启发幼儿解决问题,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语言指导时,所用的语言方式应当是开放的,有多种答案,是可选择的,如咨询、征询的口吻:能……吗?假如……会……吗?还可以……怎么吗?建议的口吻:……就好了;也许……就会……了;可能是……

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这样一种提法,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体现了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将教育目标隐含在其所创设的游戏环境中,以便通过幼儿自己与环境的互动,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体现了教师懂得游戏是幼儿的自我表现,游戏中最能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性格特征、社会化程度,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最能真实地了解幼儿,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则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态度,避免教师以指导者面目出现的居高临下地导演游戏的地位。

四、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误区和困惑的分析

研究表明,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指导把握上的差异,形成了介入指导的一些误区。

(一)教师介入时机存在的问题

1.游戏的开展方式根据教师而定,未能尊重幼儿意愿

对于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幼儿的意愿可以得到尊重的游戏,在游戏开展中,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分配幼儿到各个活动区域,这就造成了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兴致不高,无所事事。

2.游戏的时间控制不当,游戏质量难以提高

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得是否有深度、有质量,游戏的时间长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多数班级在开展游戏时,时间上都得不到保证,教师会因为幼儿园制订的时间表匆匆地结束游戏,幼儿如果正在游戏的兴头上而不得不放弃正在进行的游戏内容,匆匆地结束游戏,会大大地打击幼儿的兴致,导致游戏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

3.教师的指导介入不够,放任现象严重

自主性游戏虽说是幼儿自主的游戏、自由的游戏,但是若将这种自主性等同于绝对的自由和为所欲为,就走入了要自由就没有约束的误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没有一点规矩,缺乏行为规范。自主性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就等同于只有红灯才能保证绿灯的畅通无阻,只有法律的规范才能有规范保障下的自由。但是现在的幼儿园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幼儿,不知所措,困惑多多,导致游戏秩序混乱,无法使游戏有序进行。

4.教师的点评方式较为单一,讲评内容缺乏深度

教师讲评自主性游戏时运用的常见方法有:(1)评判是非,就是给某某幼儿的行为下个结论,非对即错。(2)总结概括,教师就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外在表现,作总结性发言,面面俱到。(3)陈述答案,教师在讲评中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成人的方式告诉幼儿该怎样做。这些点评方式单一枯燥,没有深度,同时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主体性原则也没有体现出来。

(二)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看到幼儿操作中的问题,但又不指导,怕指导不当或不知道如何指导,于是就回避指导,无所事事;其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抓不住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指导中出现蜻蜓点水现象;再次,师生交流不够,教师指导机会把握不准,使教师指导时手忙脚乱;最后,教师不相信幼儿,使教师指导时干预过多。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

1.投放材料时,不知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2.幼儿多时,教师指导不知如何支持幼儿个性需要和发展

3.不知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教师介入指导的策略

把握干预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我们知道,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幼儿只有在自己活动的那个圈子里,在没有成人的压力的时候,他们的活动才是自发的,而且只有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常出现教师不管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直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介入指导,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指点而游戏,使幼儿失去了游戏应有的趣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没有分清幼儿与成人的区别,常以自己的想象去指导幼儿的游戏,缺乏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只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这样的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意愿,并不是幼儿的需要,甚至教师的指导行为偏离幼儿的行为水平,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幼儿原来的交往和活动的意向,有时教师的介入是多余的,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有效指导率也不高。

还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1)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专注于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2)取决于幼儿的需要,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以下七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

教师介入后如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有所不达时,教师应该及时地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适时介入和适时退出都是把握好游戏干预时机的要素。

另外,还要把握好教师介入游戏的主观心态,即一方面幼儿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是教师确实具备了投入幼儿游戏的热情和精力,两者结合才能使游戏的介入指导发挥最佳的效果。

幼儿自主性游戏首先应保证幼儿情绪积极向上,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乐意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游戏时,要牢牢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介入方法,能不介入的尽量不介入,我们一直提倡“慎介入”,能隐性介入的就不要显性介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无效介入”,即教师明明介入游戏,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这是很多青年教师,包括个别老教师也很难做到的。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不断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正确的方式指导,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幼儿,满足幼儿需求,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不断发展。让我们一起秉着一颗爱幼儿的心,朝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吧!

参考文献:

[1]邱雪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2:230-235.

[3]许政涛,陈宪.幼儿游戏观察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陈美菊.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J].幼儿教育,2007(09).

[8]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沈佩,女,1985年10月出生,大专,任职于闵行区浦江之星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介入幼儿游戏指导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