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学生是现阶段城市化、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留守学生因父母的关爱、教育的长期欠缺和现阶段学校教育条件的欠完善,在心理卫生、身体健康、文化学习、品德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健康成长受到影响,为社会买下了安全隐患。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健康成长
据调查分析,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上,目前存在三种形式:(1)严厉型。有的家庭父母只有一方在家,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动用粗暴的教育手段。(2)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在家的父母一方不怎么从事农事活动,有较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爱过了“火”。(3)放任型。有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精力有限,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还有少数祖父母,由于是“被迫”看管孩子,也无意对孩子严加管束,导致孩子自由散漫。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留守学生大多数不服管教,个性强,自以为是,上网成瘾,吸烟喝酒;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低下,不守纪律,打架闹事;报复性强,逆反心理强,对待监护人或教师的批评,往往采取过激行为,有的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1)中学生正值长身体、学知识、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打工,使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当他们遇到困惑、烦恼的时候,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爱护。(2)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致使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低劣、迷恋网吧等现象时有发生。(3)中学生没有识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有的甚至不能正确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甚至在不法分子的引诱下误入
歧途。
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留守学生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因此,留守学生教育和保护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引起学校和家庭的关注。
一、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1.要加强教师、学生与“留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给予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关怀和爱护。可以通过结对子、举办兴趣班,组建文化、体育活动小组等让他们参与其中,减少他们的孤立感、忧郁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沟通意识,形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要求各班把本班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动态内容整理,建立成“学生联系卡”。班主任要经常主动与学生父母沟通,指导监护人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3.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书》。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的治安秩序,每学期开学时,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监护人的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子女的教导和管理。
4.组织专项主题教育。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学生在思想品德、心理、文明礼貌、集体主义和勤奋学习、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聘请校外辅导每学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以宣传栏、校园广播和团队活动为载体教育影响学生,从而培养此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村委会、邻居以及家庭的合作,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一系列的管理、照顾支持,共同为留守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关爱、和谐的生存环境。
二、家长要提高认识,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1.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不要以为“只要挣了钱,将来让孩子上大学就行了”,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更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当地接受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2.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有专家认为,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占75%以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做到多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让孩子主动与自己进行交流,父母经常打电话或以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一般来说,一星期至少要通一次电话,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困惑及其他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助,或让家长留下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
3.家长应加强与孩子委托监护人的联系。孩子有时候并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思想表现如实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家长不妨与委托监护人及时进行交流,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仔细询问,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来认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家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黄娟娟.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作者简介:吴若男,女,1981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