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余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拥有良好从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促使不少中心城市创办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以及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力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高等教育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重组、升格、新办等诸多形式造就了地方高校的繁荣局面。以地级市为依托的高校,目前承担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区域行业所需的人才在素质结构方面存在偏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缺少必需的、及时的区域行业背景知识,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闭门办学等问题。很多高校都在寻找一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校企合作作为一个主要选择,在实践中遭遇不少瓶颈,如具体企业的需求个性化、容易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等。为此,可引入区域行业协会,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即掌握行业内的最新信息、充当行业内成员的协调员以及代表本行业与外界交涉等,从而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产学联盟是人才培养机构与生产性机构实现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机制。整合的载体主要是培育人才和科研转化。在科研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新技术和工艺,以跟随或引领潮流,但是,此类可以进行前瞻性研究的研发中心唯有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自建,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其高额的运行投入。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转化为实际使用的产品,使其真正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需要相当多的资金支持。产学联盟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这种合作方式所产生的创新合力以及对科技成果转换的促进已经被证明和充分肯定。①在育人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路径时,需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与从业环境无缝对接的教学情境,往往会设置定岗实习和虚拟仿真实习等环节,这些都需要高校向企业了解实情。企业为了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从理论上也愿意参与校企人才共育。
通观各地各种校企合作,高校通常是主动方、需求方,无论出于实质还是形式需要,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拥有产学联盟项目视为办学水平的一种衡量性指标。地方高校首选的合作方为当地龙头企业,认为对接中、小、微企业降低学校档次,但龙头企业却更青睐名牌院校,导致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不能落到实处。在此背景下,企业难以获得有用的人才,而地方高校难以获得有用的人才信息。
区域行业协会是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为了规范行业标准、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成立的协会组织,协调内部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利益诉求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对有用人才的需要。每个企业都需要有用人才,且对有用人才有自己的界定。行业协会要在各种个性化的人才需求信息中归纳出共性,以加大人才培育、引进、流动的效率。同时,对具体企业的个性化人才要求,行业协会也要积极满足。区域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团队组织,注重企业成员的多层分化以及服务性功能定位,让小、微企业也有与高校对话的机会和平台。有了行业协会这个中介,高校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可达到倍率效应,并能督促、监管第三方。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来促进校企合作,是国际职业培训、教育较为通用的办法,如英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和德国的雇主协会、工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能够发挥一个企业个体难以达到的组织性功能,是区域行业协会在产学联盟中特有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瓶颈问题不仅关系到地方高校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的出路,还对地方的产业升级和行业健康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方面有直接影响。区域行业协会与地方高校产学联盟因“有用人才”达到利益的双赢。
产学联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多条途径,但“能力导向设置课程体系”是主线,而且是参与行为生效的必要条件。区域行业协会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某些具体的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地方高校接收并消化这些资源,对接的工具就是以能力为导向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教育价值理念,还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培养目标指向,再按某种标准选择和组织承载各类教学内容的课程并进行排列组合。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所学和所用都在社会现实领域。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对应不同的行业或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对学生从业领域能力的系统培养取代对传统学科知识的系统培养。在此教育价值理念的前提下,能力应该涵盖学生胜任未来从业领域的工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面向职业领域,学生的能力有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等三种层次,三种层次之间可以相互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含有近期需要的职业能力,也有长远发展需要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不同组织可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需要将一般能力与个体所处的职业或工作角色联系起来”。②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对集中了核心职业技术、体现了高校办学水平的群集职业能力进行合理定位,是最为迫切和关注的任务,也是区域行业协会的优势所在。企业往往对岗位有明确的区分,难免使学生的从业能力狭隘化,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以及岗位技术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相比,区域行业协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可跳出具体岗位背后的非技术因素的限制。
因此,区域行业协会应将提供本行业的群集职业能力结构信息和提供此类能力的培训课程资源作为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产学联盟的主阵地。同时,地方高校应主动以行业或从业能力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具备相应的行动力,否则,即使区域行业协会提供了人才培养标准参考体系,也将因为课程观念、课程体系的不兼容而流于形式。
在“政府—企业—地方高校”合作育人的三角模型中,高校一般处于需求底部,多为需求的主动发起方,也是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投入常常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表达得更为强烈和直接。如果将订单式培养看作一项交易,地方高校和企业达成人才生产和销售协议后,由高校引进原材料并按图生产,万一订单有变,该如何处理已生产的人才,就成为一个问题。学生具有主体性,其培养轨迹不可逆转,高校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负责,不像一般产品可以再回收利用。订单式培养不仅有经济风险还有道德风险,因为一般企业和高校都有独立发展自身主业的资本,很难将对方上升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对方可以是较好的选择但绝非唯一选择,两者的利益关系先天脆弱。纵观国内诸多企业参与对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通常是政府、企业、高校某一方因外因需要(或满足某种考评或顺应某种潮流)发起,但主动性不强。政府可以从宏观处引导,但很难从细节上进行协调,不能用公共资源来对企业和高校人才共育的风险提供担保。因此,“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角,如何一方出现异心,都使脆弱的信用联盟解体。区域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相对独立的组织,和三边都有接触,可以成为缓解矛盾的纽带。有行业协会起调度作用,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从非稳态的哑铃型逐渐转向相对稳态的纺锤型(如下图所示)。③
两种社会形态图
然而,这种完美的理论设想却往往因实际区域行业协会的虚化而搁浅、消弭。区域性产业块状经济虽然比较成熟,但区域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相对薄弱,在中国发展很不齐全,更不用说有意识和能力将从业资格制定、培训、监管纳入履职范围了。因此,破解区域行业协会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主要不在于地方高校,而在于区域行业协会的实体化,其中包括区域行业协会将选拔、培养从业人才作为重要职责,使区域行业协会不仅具有同高校一样合作育人的强烈意愿,也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实现图中的由a到b,离不开相应的政策、制度、经费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撑。破解此困境的首发动力唯有政府,有以下努力方向:
其一,法律保障。政府应该在赋予区域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性人才培训的管理、监督和决策资格以及相应责权下放到行业协会等方面进行建章立制、明文规定,使行业协会的相关活动能有法可依、执法治教、违法必究。健全的法制体系是激发和保障行业协会可持续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如美国的《职业训练合作法》《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珀金斯职业教育法》等法条,都对行业企业参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培训的活动标准和考核有相应的明确规定。
其二,政策支持。在相关法律的保障下,在促进行业协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行动中,政府要扮演好协调者、指导者与资助者的角色。这些角色主要体现为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人才培训发展规划、检查和评估工作成效;实施行业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以及相应制度建设;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来激发行业企业乐于投身参与高校人才共育的行动。其中,经济手段是最有效的平衡杠杆,具体的方法有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返回职业教育附加税、资助企业专项培训等。
其三,机构的建设。“行业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点在于其组织体系。”④行业协会是具有中介性、咨询性、协商性的实体性组织机构,可横向联合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企业,通常分为自治型行业协会和半官半民型行业协会,前者自下而上,后者自上而下。政府要对行业协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资质有所规定,比如要求行业协会必须设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从业人员资格培训或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事宜。
从政府的角度说,行业协会是本行业所有企业同政府进行对话的市场代表;从企业的角度说,行业协会是协调企业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纠纷,促进集体达成共识从而取得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平台;从高校角度说,行业协会是行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的采集者、发布者。行业协会是政府、企业与地方高校的连接点,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媒介。行业协会在参与高校人才共育的管理与决策、参与和组织具体培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推动人才“大学后”的终身教育等实现行业知识与技术转移的活动中,要既能协调企业间的利益冲突、规范行业的秩序,又能组织全行业在与地方高校合作上达成统一认识和行动;既能敏锐地反映全行业的整体状态、人力资源需求、技术水平以及产业趋势,又尽量避免因高校或政府反应滞后甚至失误对人才培养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自身具备优良的资质,即“打铁必须自身硬”。参考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立足行业协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可以发现,行业协会具有极强的管理功能、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职业教育委任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协同管理,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伦敦城市行业协会与教育当局、当地教育机构、区域性考试机构进行有效合作,以规范职业标准、开展非营利性职业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为己任,保持行会特征,致力于开发各种产业需要的职业标准及配套培训体系,构建了融含学术、职业岗位及培训学习路径的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
如前所述,区域行业协会在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远未被重视和开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行业协会自身的实力较弱,对内无掌控、协调能力,对外无信用基础。区域行业协会要得到政府、企业、高校的认同,须“自发、自立、自强”。在参与产学联盟前,区域行业协会先要完成基本建设,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推选德高望重的行业龙头作为协会牵头人,搭建有效的领导班子,对协会职能建设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
其二,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授权协调产学联盟事务。不少地方政府为鼓励产学联盟,有专门的奖励措施,如项目立项、企业减免税、经费补贴等。区域行业协会要重视这些奖惩政策,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方案,使政府愿意委托区域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社会民间组织实施考核工作,使协会在产学联盟中的参与名正言顺且事半功倍。
其三,设置专门人员和办公场所负责产学联盟。只有岗位职责到人,才能保证专心思考优化服务模式,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反馈。参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校企间的“老娘舅”,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对合作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其四,通过进行校企见面会、联谊会等,向企业和地方积极宣传自身能量,吸引地方高校关注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都有自身的组织文化,它们在接受协会这项服务时,出于安全性将高度谨慎。这种关系的“破冰”,需要协会在与这些组织的交往中,主动且长期坚持,同时也要讲究战略战术,在与校企交往时不直接进入合作主题,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激起其他组织的内置防御机制。协会要熟悉对方的组织文化,在适应中摸准共识点。
其五,协助劳动部门,制定区域行业人才从业标准,与地方高校合作组织培训和考核,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对职业资格技能培养有相关扶持政策,只不过各地方的细节不同。同时,也有不少地方高校希望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从业类证书,提高学生潜在的就业能力。区域行业协会参与职业资格技能标准,不仅有助于实现行业协会对从业人才标准的把关,而且能从政府处获得资金补贴,为区域行业协会的经费筹措解决了一大难题。
其六,设立区域行业人才需求实时报告的发布机制,帮助地方高校和企业就“有用人才”的界定做到信息对称。此外,区域行业协会应该通过组织校企联谊等活动,明确校企合作中需要行会提供的支持,梳理校政企的多方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对区域行业协会职能和服务内容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服务方式以及义务和有偿服务条目,使多方服务对象知晓协会运行模式,提高所需服务的定位和针对性。在自我优化中,最需要突出对协会组织性功能的全力发挥,使行业协会成为行业信息的集大成者、校企利益矛盾的协调者、校政企的中介。
正如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所言:“当今大学越来越像是企业,而公司则越来越像大学。”⑤企业和高校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行业协会在政府助推、自身优化以及利益多方的协同努力下,在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大有作为。
[注释]
①黄锦英,袁胜军.产学联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4):25.
②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6.
③曾来.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101200802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U2NjdmWk 9ac0Z5emxXcjNKVkYyNkhMTzRGdEhPcl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 3FUcldNMUZyQ1VSTDY=,2011-05-01.
④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85.
⑤(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