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宁 李晨 兰岚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其教育中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性均是有别于高等教育的独特魅力。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和德国政府间迄今为止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政府级合作项目,也是天津市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天津地区最早完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员”教育模式、德国“企业培训师”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而我校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教学涉足较晚,在办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及我院多年所积淀出的办学经验,大胆尝试改革。在此借用经济学中产业链的概念,根据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岗位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要求,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创意中心产业链环,将我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定位于服务社会,将其艺术重构生活的特质展现出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建立在微型产业链的基础上,以创意中心为核心,以衔接课堂和社会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桥梁为目标,以“实验、实训、实习”为组织形式,适合高职艺术类教育定位、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模式,结合我院艺术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发现现有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国内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鲜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分散,无法有效地进行知识技能串联”等问题。
其次,从区域角度出发,在天津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城市,机械、电气等工科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岗位很多,校企合作的路线走得很顺畅,然而这一乐观的形势却并未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得以顺畅实施。同是高职学生为何在校企合作这条道路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到企业、公司实习后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而不愿意耗费精力和财力再去培养刚刚走出学校的实习生。这就表明,我们的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没有实际的锻炼平台和机会。
第三,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模式依然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设计表现手法及零散的实训模块,由于其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也无法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学校相关教学资源的不整合,使得各专业孤立运转,缺乏专业特色,整体结构优势不够明显,从而影响各专业的持续发展生命力。
第四,学生设计的作品不符合市场的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忽略了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的重要性。学生基本功偏弱,创意能力薄弱,厌学情绪严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调查表明,国内一些高职院校也有一些效仿欧洲设计类院校尝试过工作室制,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形式来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更快地做到和社会接轨。德国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其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提升,反观我国高职院校中成立的工作室却多以教学为主,类似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教学,仅限于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个别教学过程,而直接以商业形式运作,将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至今鲜少提出。因此,我们建议从商业经济的产业链角度出发,借助一个全面的综合创意平台,以真正的项目引导、带领学生在工作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
1.创意中心的组成及各模块功能解读。“创意中心”是一个融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通过微型产业链的商业运行方式,有效串联各相关专业、课堂内外、校内外各种资源,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训基地。
创意中心包含创意设计室、快速成型制作中心、陶艺制作中心、印刷雕刻中心及销售展馆,围绕着创意产品从“设计→制作→推广”这一过程进行运转。
通过该平台的商业运作重新设定了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在现有的一、二层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层次,其中第三层为微型产业链,架构微型产业链模型,设计其运转机制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现状,从服务角度出发确定微型产业链的服务对象,即第四层“服务终端”。该微型产业链通过提升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科研和企业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教师科研和企业服务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展现如下图所示。
教学模式层级图
该图解读:(1)最底层为人才培养,对应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实践创新这个环节的能力培养。(2)中间层为组织方式,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对应人才培养的三个环节。(3)上层为微型产业链,对应“课程教学→创意中心→销售展厅”的整个过程。创意中心为产业链核心,它包含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或交叉或组合服务于课程模块,重点在于解决人才培养中实践创新这一环节的能力培养。(4)上上层为服务终端,对应教师科研、校内服务和企业服务。
在该微型产业链平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专业之间不再是割裂的局面,而是呈现出彼此依靠、相互辅助的状态,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参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生产项目,形成较完善的专项技能,又能让学生直接看到所学知识的用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此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以实训为轴心的一端开始教学任务,通过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和经验将课程基本内容、原理、技法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满足学生对于完成课程基本训练和作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第二阶段,即从以学生为轴心的另一端,开始自主实验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学生陷入教师既有经验之中而无法发挥潜能。第三阶段是在创意中心的平台上进行的,让学生进行实习,接触真实的项目。此阶段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在于完成项目并得到利润,通过利润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在完成项目之时完成一定的调研报告,利用样机、讲座、课上互动等形式与其他教师和同学进行分享,以期达到更多人的共同提升与进步。
这种综合商业创意平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人人参与、相互协作的工作方式,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逐步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最终实现在众多专项技能的基础上,统合各项职业能力与素质。
2.平台的实施模式。我院艺术系成立创意设计中心,依托该平台的商业运作,初步实现了“校内—校际—校企—国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其运行方式如下:(1)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整合院内外资源。我们分别在当地或外地的广告、室内装潢设计、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企业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基地顶岗、见习、实习。充分依托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2)建立设计素材电子库,整合院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根据设计行业市场发展的状况,收集整理国际、国内、地方民族文化设计资源,建立电子素材库,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设计发展动向,同时也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帮助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3)举办成果展示会,推介学生就业开展课程结业作品、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教师设计作品,向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展示项目及课改的成果,提高专业办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推介。
3.优势体现。以创意中心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产业链平台是建立在教与学的开放、多元思考平台上,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微型产业链平台整合各种资源,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个综合的微型产业链创意设计平台的运行方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任务环为基础的开放式协同、交叉教学机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2)该平台通过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师、学生和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为教师科研和产业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该平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服务价值。首先可以通过解决校内需求,一则利用创意中心开发出具有中德特色的礼品及配套产品,成为中德对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形象推广代表;二则可以从商业角度为校内各部门及各项组织活动提供设计服务。其次,借助微型产业链推广平台可以得到更多同行院校以及产业的认知,实现与企业的直接横向合作,以保证创意中心运转的后续资金建设,使其得以良性循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接触企业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与社会接轨。
教学中的多元互动已成为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表明了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建立特色化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建立特色化的人才目标定位和培养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多元特色教学模式日显重要。以创意中心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产业链平台,将使中德艺术设计类师资和设备资源整体优化,不仅为学生技能培养和教师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从社会服务角度来讲同样能够更多体现其价值。尽管以创意中心为核心的校内微型设计产业链机制为设计教学带来全新的给养,但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弱点,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