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2014-11-02 01:33杨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院校

杨明

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内在特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基层人才的需求服务,因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融入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真实环境的岗位锻炼,就会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机制。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术升级对新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只有深化合作力度,开发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办学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发展,才能适应企业随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状况

(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加深

1.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联系也不断加深,竞争在不断加剧。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链中,我国主要就业途径是处在最低端的简单制造业,虽然换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速度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遭遇瓶颈,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创造转变。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甚至我们整个以制造为主的产业类型,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因而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以适应这种设备、技术、和理念的升级。以往的那种简单劳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东部各省,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屡屡发生“技工荒”,现有的技术人才的现状已经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例如,2009~2011年,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人才短缺现象,而且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供给人数)越来越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2009~2011年长三角地区技术人才求人倍率表

由表可知,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求人倍率最高的是高级技师。我们知道,求人倍率是需求人数与供给人数之比,这里比例数值越高,需求人数就越大,而同一时期的供给人数就越少。因此某一方面的求人倍率越高就说明了该地区急缺这一方面的人才。

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连续三年保持着并出现了高级技师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的龙头之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先试地区,这里的矛盾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普遍矛盾,其他地区也正经历着,或将要经历这种人才窘境。所以,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修养,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修炼,需要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地展开。

2.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也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的人才,受到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办学理念才是成功的。因此,高职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时刻关注经济形势,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这就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了解企业的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的调整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内容。因此,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此外,一名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锻炼成长。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即使院校设置再完备的实训基地,这毕竟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的效果始终达不到真实环境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到企业中的真实岗位中才能锻炼出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并培养出有思想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契机有待发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已经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可,高职院校也正在积极地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久以来只重视规模建设和招生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的提高,因此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明显的实际效果。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突击、狭窄且缺乏实效性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主要问题。校方找不到校企合作的契机和切入点。由于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不能对企业产生很大的现实实用价值,因此他们仅能为临近毕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至于在企业中的实习岗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是否和学生本人的专业相符合,校方则无法给予选择、帮助和指导。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没有话语权,情势被动,同时没有将校企合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往往存在两种动机,一种是看学校能否为企业提供利用价值高的人才资源,所谓利用价值高就是看这些学生能否在企业中的正常岗位上从事正常的生产与工作,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种就是看与企业合作的学校有没有知名度和科研优势,而符合企业这一标准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知名的本科院校。因此高职院校便在校企合作中没有优势可言,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的挑选,找不到与企业合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而没有合作的契机又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没有实践能力又会被受到企业与社会的轻视,如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②

2.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目前校企合作无论对企业来说还是对院校来说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在签订校企合作之后,毕业生被派送至企业,进入企业之后企业仅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生到无关紧要的岗位工作,这些岗位一般对技术素质的要求不高,甚至从事纯劳动力工作,而不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拔高性训练,这种合作机制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这就造成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不足。同样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着重视不足的弊病,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表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只是为了完成学生实习这一环节,因为没有这一环节院校便会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无优势可言,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失去了进一步提升学校和核心能力的资本。在这种动机下开展校企合作必然起不到培养人才的作用,换句话说,自从学生走进企业的那一刻起,校方的目的就达到了,其余的事情已经不是重点。如此,校企合作便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途径探索

(一)利用专业培训寻找合作契机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同时还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必然要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方式很多,例如下现场学习锻炼,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培训等。无论从事哪种途径的专业培训,这些教师总能接触到本专业(行业)其他组织中的技术人才,这些人员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常年在企业中从事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作,了解企业运转状况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人员就校企合作这一问题进行交流,从交流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而后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迈出进入企业的第一步,使企业愿意接受他们,至此便可打开校企合作中校方处于被动的僵局。

(二)拓宽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为了增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质量,保证毕业生在知识储备上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应按一定的学科体系进行设置,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拓宽。如服装专业的学生,其基本教学内容是服装加工、制作类等,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将教学内容拓宽至美学、设计、计算机制图、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安排和学生所学专业存在着联系不密切的弊端,而且学校对这一现象也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高职院校一般不过问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从而造成了学生实际素质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得到切实提高的弊端。针对这种现象,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应当对于企业能够为实习学生提供的具体工作岗位给出详细的列举和说明,而且应当执行到位。③校方则应转换对校企合作的思维方式,切实将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切实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切实将提升办学质量作为扩大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及时进行跟踪了解,以定期和时段跟踪相结合的制度来掌握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和状况。可以协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他们的工作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将这些实习的真实结果带回学校做具体的总结、研究、分析。通过研究找到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不断向企业的需求靠拢。

(三)深化“订单式”招生的合作培养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副调研员徐萍介绍,“订单式”培养已经成为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仅2011年一年全省就有260多所职业院校同1200多家企业签订培养订单。因此在专业培养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行业准入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及早达成一致,突出政府的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基础性,突出行业协会的灵活性和先进性。使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学校三者充分良性互动。院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培养好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就缩短了磨合时间,从而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这种大规模的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校的校企合作联盟有效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效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中一种典范。至此,江苏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成功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三、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而且还表现在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塑造上,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无法做到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时候应当邀请企业参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未来岗位发展形势,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建议,高职院校则应当根据现状,明确指出学生应当在实习中需要加强的实际锻炼,并对各专业学生在企业中从事的岗位工作给出相应的建议,实现学习型塑造。

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与岗位的衔接。学校的教学课程应当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应当紧密结合。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当能代表企业普遍的岗位需求,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够了解具体的流程和诸多岗位要求,从而缩短他们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使校企合作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校企合作机制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就宏观方面而言也是提升企业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规模的迅速膨胀,新时期,经济形势和以往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建设也应当由重量而转向重质,因此校企合作也应当克服当前形势大于内容的弊端,深入地分析校企合作中的各种不足,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内容详实的合作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注释]

①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recid=&filename=10 12426491.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 jA1ODBWRjI2SExlNkdOWEZ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 RnJDVVJMNmZaZVJ2Rnkza1ZidkI=,2012-02-25.

②朱志宏,廖艺伟.“企业主导模式”之校企合作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3):84.

③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