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创新研究

2014-11-02 01:33肇立春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工程

肇立春

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很快,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备受关注。现代工程的内涵已开始向着“大工程”和“系统工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工程专业属工程类的工科专业,在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主要围绕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实践。以下本着明确定位、找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要素的创新实践加以介绍。

一、工程人才的规格定位

工程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三个方面:厚基础,指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支撑;强技能,指强化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工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重要特征;重应用,指具有发现问题、辨识问题的敏感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工程人才的显著特质。

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粮食工程专业开办伊始,我们对专业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证,通过运行与分析,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问题:

1.工程化课程体系构建不成熟。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协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实践环节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按照工程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的工程特征探究不透彻,没有完全抓住工程人才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没有进行整合;对支撑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没有进行工程化论证;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强调完整性,使有些课程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偏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根本。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距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1)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真题真做较少,验证性实验居多,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挖掘不够,实践体系没有自成模块。(2)面向全体学生能力培养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强化不够,大学生课题也局限于部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3)教师与实验员的责任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的问题较多。(1)产学研合作模式偏离本质。沈阳师范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过去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偏离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目标。(2)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企业视产学研合作为短期行为,学校的理论与实践脱离,使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层面,产学研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3)产学研合作渠道单一。产学研合作大多是单项的、不广泛的合作,合作渠道只停留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这一层次,缺乏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以及有深度的弹性学制等。

4.部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呈现两种状况:一是高学历教师,个人定位主要以研究为主,对工程设计、工程改造、技术服务等内容比较陌生;二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教师,因常年承担大量的理论授课任务,很少下到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教学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

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工程教育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得到新的诠释。工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模式的几个核心要素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并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创新的经验。

1.实行学制分段,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工程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人才需要高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此,我们将培养方案中的四年学制分三个学习阶段:即一年半的通识教育课程,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教育,一年的针对“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的“准工作”实践。学生在专业基础和方向课程结束后可选择“人才培养类型”:选择工程人才类型,参加“准工作”实践;选择学术人才类型,参加“理论研究模块课程”学习,方向主要为考研。

2.课程体系的工程化解构与重构,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整合的重点是打破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依据专业方向将专业课进行工程化解构与重构。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将基础课程进行工程化重构,以够用为度,为专业人才的工程化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整合,将各个专业方向共性课程内容集中为一门课,使其对每个方向的核心专业课均有支撑,将节约下来的学时与学分用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以生产工艺过程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实施教学过程,并引入校企合编教材,及时引进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这样才能将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人才特色进行有效融合,按照工程人才规格重构课程体系。

3.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保障。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以工程能力强的教师为骨干与引领,充分利用教师的各方面资源,带领与指导全体教师开展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意识为内在动力、安排教师下基层顶岗实践为主要途径、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为企业技术服务为有效措施、参加各级各类短期技术培训为有益补充、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保障、深化教师引进制度改革(重视学历与工程经历)为辅助手段,以教师实践能力考核为最终评价,构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开展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4.强化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单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抓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个关键。为此,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本着可行、必要、有效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改革。(1)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控制在30%以上,学生累计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训)、金工实习、专业课综合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准工作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在培养方案中,保证“校内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企业专业实习”三环连动,贯穿始终。(2)加强校内实验的管理与改革。实验管理:实验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的课程,将实验课时单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考核,提升实验课效果,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改革:将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实验的被动实验模式逐步向创新性、针对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教学大纲中除了必要的基本训练实验项目外,还要安排开放性实验项目,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实验室坚持经常性的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应用性课题实验。(3)增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选设计题目,尤其注重选择实用性强、大小适中的设计题目。毕业设计要防止题目雷同,做到一人一选题,且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真题真做,设计内容不重复。(4)完善校内实践基地资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软环境建设以及建设目标。硬环境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资源分配、建设经费来源等;软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保障措施等。校内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校内技能的培养,其装备与技术力量能够满足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以及实现校际间的设备资源共享这一目标。

5.产学研结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我们本着先选好合适的企业(优选处于行业发展前沿的朝阳企业、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的企业),再确定合作切入点的方针,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寻求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除了实习、实践基地之外,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也结合粮油企业的生产、科研实际开展。同时,我们还设立了由企业冠名的诸如“中粮香雪杯”“佳玉米业杯”“嘉里金龙鱼杯”等各类实践活动,由企业评选实践标兵,颁发证书与奖品。

经过近几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我们在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如下图所示),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具体形式示意图

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有效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能够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所借鉴。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工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子午工程
工程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