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
摘要: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将认知心理学教学观与钢琴教学相结合,探讨钢琴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以期提高钢琴教学水平。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教学观 钢琴教学
一、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要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认为人在信息加工时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教育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认知心理学也在向艺术领域的拓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针对传统机械式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的弊病,提出了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借助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所要认识的新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并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认知心理学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研究。
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钢琴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 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即兴发挥等不合理现象,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近些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让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才能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方面,在目前以一对一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固守着传统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缺少打破常规、力求革新的勇气和激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存在惯性和惰性,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习惯灌输到学生身上。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其次是学生自身方面,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习惯了依赖教师的指导,对教师“言听计从”,习惯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教一点学一点,教什么就是什么,完全是教师指定“模型”的再现。
三、认知心理学教学观在当前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
认知心理学教学观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中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原理性的、概括性的知识开始,再安排具体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将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帮助学生构建塔形知识结构。通过已构建的知识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实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学了多年的钢琴,却不知道钢琴的弹奏方法到底有几种,自己正在弹奏的乐曲所运用的又是哪种触键方式。也有一些学生弹奏乐曲,既不清楚作品的风格流派,也不明白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乐曲要传递表达的意境。这跟学生的混混沌沌不无关系,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构建好从知识理论到实践弹奏的塔形知识结构,基础的知识经验和认知不清晰,必然导致新的知识无法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加工和建构,也最终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期间有开设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钢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正在学习或者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跟钢琴弹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和一些琴童来说,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加入乐理、和声、音乐史等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形成系统的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钢琴教师在讲授贝多芬的奏鸣曲时,可以先介绍贝多芬其人,他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或者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互联网、听CD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了解贝多芬,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他的生平、创作特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弹奏他的作品。然后可以介绍奏鸣曲的基本结构、基本特点,它与奏鸣曲式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一些它的基本概念,再指导学生去划分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找出主部、副部和连接部,简单分析主部和副部是怎么展开,又是如何再现的。学生通过学习,对贝多芬和奏鸣曲都有了初步了解,完成了基础的知识建构。有了之前的理论依据和作品的框架结构的认识,教师再深入到每一乐章、每一乐段甚至每一乐句的音色处理、踏板运用等等来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对乐曲的理解更为深刻了,弹奏起来也更胸有成竹,容易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认知心理学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因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显得更为重要。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认知心理学认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外在的一些奖赏、物质鼓励来获得,一种是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来获得。后者比前者更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因为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能让他产生成就感,并且在此基础上,容易建立自信心。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布置同样的练习曲目,有的同学可以流畅完整并且富有表情地弹奏下来,而有的学生弹起来则磕磕绊绊,识谱和节奏方面均成问题,并且容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受阻。当他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没有及时克服,或者对自己的练习过程看不到阶段性成果时,容易厌倦和苦闷的心情,进而讨厌弹琴也害怕弹琴,导致“破罐子破摔”。
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注重教材的选择。可以把教材分为必弹曲目和选弹曲目两种类型,在选弹曲目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去选择他们喜欢的曲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时更有重点和针对性。同时,给学生确立一两个具体的目标,让他们通过练习达到既定目标时,容易让学生感觉到练琴并不是那么费劲,产生轻松感和满足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3.通过观摩其他学生来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适度维护学生自尊,善用批评和表扬。
俗话说,“五个手指有长短”,学生在学习上有差异,这是正常现象,体现在知识基础、智力、认知方式及非智力因素等各个方面。在钢琴教学中,老师面临学生存在手指条件、弹奏基本功、年龄差异、学生的乐感及音乐表现能力、学习积极性和自控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方面因材施教。
比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能力快,悟性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提出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立即领悟,并当场做到。而有的学生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需要课后经过练习之后才能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教师就不必强求,可以让他课后去慢慢消化、吸收和领悟。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子小,上台就紧张,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及时的课堂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钢琴教学涉及到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只有从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出发,遵循认知规律,转变教师职能,才能有效地提高钢琴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认知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湘科院教字[2012]26号,项目编号XKYJ2012013。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张晖.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J].中国音乐学,2010,(4).
[3]曾德鹏,钟前.以认知心理学成果提升教学水平[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