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运用,语文教学之道

2014-10-27 06:38王东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言语教学内容

王东明

轻轻翻阅语文教材,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静观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发现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把握决定了一堂课的实效。从一些成功的、精彩的、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实例中发现,教者的成功、课堂教学的有效都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机选择、整合与准确把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理念”。语文教学也有其本质。其本质在于发现,在于言语运用,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本质。但是,根据实际观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理念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失效,需要我们教师重新审视,细细探究。

一、现状:雾里看花异纷呈

【现象一】概念混淆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理解出现了混淆,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把两者等同起来。其实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细细比较,教材内容就好像一块刚出土的玉石,未经任何雕饰,原生态的;而教学内容是将此玉石进行加工、处理,呈现出来的更为精致、集中,两者不大相同。教材内容相对静态、稳定;教学内容是现实而生动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既定的教材内容到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再到实施过程,其间经历层层变革,最终形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现象二】认识模糊

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看,许多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有效的呼声中,出现了重视“教学目标”过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研究与探索淡化的现象,认为只要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就无所谓了。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的预设。教学内容的确定预示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脱离而单独存在。因此,教师应从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确定教学内容。

【现象三】实效缺失

静观现在的公开课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对答如流,很活跃。但静下心来,细细聆听师生的对话,学习活动却华而不实。究其因,探其过,这源于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本身,如现场生成、师生互动、生生对话、教学活动等缺失实效。

停留在学生现有发展区内的教学,可能是“负数教学”(李玉龙语),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倦怠情绪,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制造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使之陌生化,引起探究兴趣,进而沉入文本,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不会转化为会,将不能转化为能。

二、重塑:转轴拨弦三两声

根据教师中存在这些认识以及理解上的误区,结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特征,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在落实具体的字词句段的教学内容后,更要重点确定言语运用内容——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与实践。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慎思的话题。根据我二十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对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思考,语文教师必须重塑语文教学内容,突出言语运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确定教学内容。

【策略一】整合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其优于教材内容,高于教材内容,深于教材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整合了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如语言文字训练的整合、读写的整合,不是为教材内容而教,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选学课文,以听瀑为主线,以游览为顺序,把瀑布的壮观、大自然的杰作一一呈现。课文中写瀑布声音的句子很多,但分散在各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将生字教学、言语训练整合在一起,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实现质的飞跃。

【策略二】提炼

一篇课文包含的教学内容是很多的,而且是静止的、零散的。这些内容有的是学生已经理解的,有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有些是需要教师指导和引领才能学会的,有的即使教师教了也暂时不会的。基于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的或通过自学就会的应该舍去,进行提炼,不能面面俱到,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不能只重视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游离于文字表面。

周丽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些问题,在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练;在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提炼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为穷兄妹俩弹琴,并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课文上得精彩,有高度也有深度,内容集中明确而有效。

【策略三】拓展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朴实的话语中其实启示语文教师要灵活地、辩证地用好教材,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选择地确定语文教学内容,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以教材这个例子为中心,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丰盈整个语文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和利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进、开发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得依赖教材内容,两者有机整合后重新确定和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同主题的内容,也可以拓展同作家的内容,还可以拓展同一体裁的文章内容。

两位教师同上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确定了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效果完全不同。其实,课程资源拓展的内容和文本内容的整合后,教学效果要优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根据《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拓展了有关神话故事的内容:上课伊始,先让孩子们观看《女娲造人》的视频,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然后拓展看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讲的是哪个神话故事。在一看一猜中,拓展了课程资源,带给孩子丰富的内容,体现语文教学导读导学导教的功能。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尾声,拓展的内容为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两者比较,两位教师带给学生学习的厚度、思索的深度、视野的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生态系统”。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整合、提炼、拓展补充,使教学内容丰盈而有实效,明确而集中。

三、方向: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达上,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修订版的课标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此,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探索利用文本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设计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基本方向。教学中,我们只有把目光转移到文本的语用价值的挖掘和探究上来,才能顺利地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1.挖掘文本言语表达形式——语文教学内容之一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可见,发现文本表达的形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吴忠豪教授说:“同样教《太阳》一课,大陆老师是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而台湾老师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哪个更正确、更恰当?显然是后者。”

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的表达特色,把言语表达的形式、秘妙传递给学生,走向语文更为本质的东西。研读文本,可以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妙。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中,应从写什么转变到怎么写上来。

如《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黄山奇石很有趣,作者写得也很有趣。作者在介绍“仙桃石”时,先介绍名字,再介绍形状;而在介绍“猴子观海”时,先介绍形状,再概括名字。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知道这样是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作者在介绍的时候采用了总分段式和并列段式,这是表达结构上的形式。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没有一一介绍,而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将语言材料进行详略处理。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表达形式。

言语形式的发现,言语形式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努力研读与探究的方向。

2.加强言语运用实践——语文教学内容之二

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内容—形式—内容”中走个来回。走入文本,学语言,重在感受;涵泳文本,悟语言,重在内化;走出文本,用语言,重在应用。

(1)补

挖掘、利用文本表达的空白,展开想象,学习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表达的需要,许多文本省略空白的地方很多。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都为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要对这些进行解读,进行意蕴的重构,创设写作期待,设计补白环节。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最后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课文就此打住,至于孩子们怎么找风筝,结果有没有找到,孩子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等等,文本给我们留出了这些空白。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些空白,根据文章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进行叙说、续写。这是切实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文本的不确定性。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捕捉文本意义的空白处,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实,留有空白的文本表达形式很多,如三年级上册的《小摄影师》、下册的《绝招》等。

(2)仿

仿写是学生提高言语能力的最佳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课文言语形式丰富多彩,仿写、仿说的基点很多,很适合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案例举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生动优美地描写了漓江的水 、桂林的山。祖国山水千千万,作者是如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桂林山的奇秀险写出来的呢?细读文本,作者是运用了排比写法,而且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因此,品味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本课教学最为主要的内容。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要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引导学生仿照《桂林山水》排比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模仿迁移是最好的老师,语用实践从迁移开始。适合学生进行模仿迁移的文章、段落很多,如《火烧云》对云的形状的描写,《祖父的园子》对自由的叙述……

3. 品味评价言语运用——语文教学内容之三

对言语运用的品味与评价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细读文本、挖掘文本、运用文本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品评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品评用词、用句、段落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驶向语文教学的灿烂彼岸。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挖掘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加强言语运用的实践。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文本整体的表达形式。其实,细品文本的字、词、句,其表达也是耐人寻味的,值得我们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琢磨。在这样的品词品句中提升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这是从微观的视角去实践言语能力。

【案例举隅】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一文,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忙碌、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对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进行品评是本课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香味没有脚,没有手,没有钩子,怎么会勾住小朋友的脚呢?引导学生讨论。那么,能不能把“勾”换成其他词呢?在这样细细地品味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引领学生表达,在表达中逐步学会用词的生动与准确。

教材中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很多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重视,是否有一颗对语言表达的敏感之心。从细微处着手,在品味中感悟,达到理想的教学彼岸。

(2)在评价课堂生成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容易把握,但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中现场生成的言语表达的教学内容。其实,课堂现场生成的言语运用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语言。

【案例举隅】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

在开学初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我慢慢引导:读着这样的句子,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其中一位男生说:我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三只活泼的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跃,是那样自由,那样快乐;白色的树干,深红的、粉红的鸟,给灰色的冬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们不时能听到那灰雀婉转的歌声……大家都沉浸在男孩描述的画面中。接着我马上引领学生评价男孩的发言:这位同学说的哪句话最令你陶醉?为什么?最后我总结学生的评价:是的,他的话之所以将我们带进了这么美的画面中,是因为他把鸟的“声、色、行”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像这样对现场生成的言语进行评价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最真实、最生动、最有效的途径。这种评价,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在引领中评价,在评价中实现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内容的确定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把握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课题。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言语教学内容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