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忠
摘 要:教学工作具有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教材及自身素养都要认真“把脉”。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独特的生命体,读懂学生;在智慧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看清自己,锤炼教育能力,发展自我,做个“明师”。
关键词:小学教育;了解学生;读明教材;认识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20-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播种人,是培育、塑造未来一代新人的人梯。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魅力、个性、高超的人际协调能力等,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认识自我。只有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教师才会读懂教育的真谛;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学高效、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认识自我,注重教学策略,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成长乐趣。欲为名师,先得做个“明师”!
一、了解学生
没有哪个老师愿意做“糊涂之师”,所以,我们要时时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了解学生?古语曰:“知人者明。”教师要“知”的“人”就是学生。学生是本书,是一本时刻变化的活书。要尊重学生,就得明白学生、读懂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又要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在备课时对症下药,在课堂上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方法和相应对策进行教育。
学生的内心是个神秘的世界,他们不是“小大人”,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说过:“总体来说,小孩子,①好游嬉的;②好奇的;③好成功的;④喜欢别人赞许的……我们教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教师要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读懂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实效性。上课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讲课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路与独特的观点。如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具体有效的教学情景,同时关注动态生成的意识和智慧,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其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涌现精彩的课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与了解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等,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George Polya)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全面了解学生,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要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学习需要、学习困难(读懂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等,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体会学习的趣味性。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了根,我们的教学才会是高效的、精彩的。
一堂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好课,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懂、所爱。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童声,读懂童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促进学生生命与智慧生长的乐园。教师每读懂一名学生,也就意味着,向专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不应是抽象的,应是具体的、生动的;每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独特的生命体。
二、吃透教材
北师大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王永教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是的,如果连教材都读不懂就根本无法驾驭课堂,更不要说上好一节高效率的课了。然而,真正读懂教材其实不易!读懂教材是指教师不再是机械地“用”教材,而是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如今,不少教师舞起“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大旗,极力主张“我的教学我做主”,任意地“宰割”教材。教材被无限拓展,文本被无度挖掘,费尽心机“挖出”一些与学习内容靠得上边或是连边也靠不上的所谓资源,然后“揉合”在一起,创生一系列较为时髦的问题,吸引听课者的眼球。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地阅读肯定是不行的……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
教材,它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智慧,是相当有价值的,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它应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之一。“教材无非是例子”并不等于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我们要通过教材弄清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要把握的标准:不能偏低,不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不到提升;也不能拔高,让学生无法接受。“教材无非是例子”是要求教师对教材作扬弃与优化处理。高明的老师不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而是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弄清编者的意图,挖掘其蕴涵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合理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活动方案,利用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教育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让教材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
教师只有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使用教材,进而“用活”教材,设计出有灵性与特点的较完善的预案。要读懂教材编排思路和意图,读懂主题图,读懂例题的教育价值等,还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切不可照本宣科,也不可曲解编者的意图。《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余惠娟老师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是需要专业底气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
当然,教材的编写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些内容比较适合沿海城市的学生,有些内容比较适合西部农村学生……教师应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持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吃透教材、智慧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含,为学生创设亲历过程、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使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四射。
三、认识自我
如今,放眼教坛,众多教育名家范味儿十足。孙双金的情智课堂、杨屹的情趣教学、薛法根的智慧教学等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形成各自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上出别样精彩的课。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解决问题,免不了要借鉴他人的东西。我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但大多是鹦鹉学舌,学出“东施效颦”的效果。
19世纪,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名师在教育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长于画龙点睛;有的善于融会贯通;有的巧于激趣布疑;有的高在妙语连珠;而有的强在让学生手脑并用……这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使然。个性突出的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无个性者,如同无品牌,不被同化,便会被淘汰。
每一位教师不一定都有成为名师的良机,但都一定有锤炼自己教学风格的大梦。老师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只不过有的彰显一丁点儿,有的隐含一丁点儿。古希腊的盛裴文德的一座古碑的基座上铭刻着一箴言:“认识你自己!”这话,应引起教师深思。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人,又贵在有自知之明。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定位。是的,你有你的优势,你可能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我也有我的优势,会灵活运用游戏帮助学生学习;而他又是用讲授法教学的高手,让人感受到清新的学术见解、独特的风范气度……。
教师要看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以教学模式来说,你是长于创设情景型的,还是活动体验型的?或者是优于合作探究型、自主学习型的?……以教学语言来说,有幽默诙谐的,有逻辑严密的,有声情并茂的,有不紧不慢一点一滴入心的……等等,这些都无所谓高低、好坏之别,却有清纯与混沌之异。我们不应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走马灯似的盲目地根据别人的模式进行教学。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把他人的精华和新的闪光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让彼此熠熠生辉。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清新、明朗起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让人目不暇接,教师不能热衷于教育流行语和时髦口号,不能对各种新颖的教育理念一味奉若神明或随声附和。教师要抓住教育科研的“云梯”,开拓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根据地”,建立自己的“试验田”。在发展自我,打磨教育个性上下苦功,从而占领教书育人的制高点。
教师的工作现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具有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越发找不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方法。因此,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欲为名师,先做个“明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努力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