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紧禁的教育寓意

2014-10-27 22:37天风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红孩儿观音菩萨紧箍咒

天风

“金紧禁”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著名掌故。

《西游记》构思奇妙,意象丰富。数百年来,吸引了许许多多有志有识之人纷纷开掘研讨。其针砭时弊之说,禅道发微之说,练气养生之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一个颇具兴味的文化现象。挖掘出其中的教育寓意,亦自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金紧禁”是怎么回事呢?《西游记》如是说——

佛祖如来派遣观音菩萨往东土寻访取经人。菩萨临行,如来又取三个箍儿递与菩萨说:“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第八回)在此后的故事中,观音菩萨分别把金紧禁三个箍用在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妖魔身上。

第一个“紧箍”给了妖猴。(第十四回)孙悟空虽已拜唐僧为师,但毕竟野性难驯,不服管束,竟弃唐僧于荒野,自己则飞到东海找龙王“借钟茶吃”。观音菩萨化身老母,将一篇“定心真言”,又名“紧箍儿咒”传给唐僧。从此,唐僧一路上就以紧箍咒约束着孙悟空,直至西天成佛之后,那箍儿才从悟空头上消失。

第二个“禁箍”给了熊罴怪。(第十七回)熊罴怪贪图唐僧的锦斓袈裟,与孙悟空打斗不分胜负。悟空飞抵南海请来观音菩萨降妖,菩萨将“禁箍”丢在那妖头上,使它“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跟从菩萨至落伽山后做了“守山大神”。

第三个“金箍”给了红孩儿。(第四十二回)红孩儿想吃唐僧肉获取长生,弄风摄走唐僧,用三昧真火烧伤了孙悟空,还变作菩萨模样,将猪八戒骗进妖洞……悟空驾云到南海请来观音菩萨……最终菩萨将“金箍”由一变五,一个套在他的头顶上,两个套住双手,两个套住双脚,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收作“善财童子”。

金紧禁的故事,挂一漏万地讲起来,大致如此。但此故事的教育寓意颇深,至少可归纳这样几点。

其一,因材施教。对孙悟空,由唐僧“咒念紧箍”,约束心性;对熊罴怪,却用“禁箍”禁其恶欲;对红孩儿,则使“金箍”制其火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此处,我们不妨链接《论语·先进》篇中记载的著名故事:对于子路、冉有提出的同样问题,孔子则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为什么这样呢,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故事,一向被后人引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这其中的道理与金紧禁的教育寓意(如佛所谓“一样三个,用各不同”),应该是相通的。

其二,纪律约束。金紧禁的使用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在被施加者野性发作之时投入使用的。熊罴怪、红孩儿都是菩萨现场亲自念咒,真是效果立显,立竿见影。孙悟空的情形则要复杂得多:观音化身传咒唐僧时,悟空正撒野在东海吃茶。这个共同点就表明了在施教的过程中,纪律约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悟空带上箍儿之后,上演了大大小小多少个悲喜剧呀!唐僧四众西游取经,悟空本事最大,也唯有悟空受制于紧箍咒!在白骨精一案中,唐僧用紧箍咒折腾悟空,为广大善良的受众所不平,连聪明的大诗人郭沫若也气得赋诗“千刀当剐唐僧肉”。惟毛泽东高瞻远瞩,和诗曰:“僧是愚氓犹可训”。纪律约束也是把双刃剑。西游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紧箍咒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悟空受封斗战胜佛之日,即是其头上紧箍消失之时,纪律的约束终于收到自律的正果。孙悟空从一个大闹天宫的妖猴,经西游取经的一路磨练,终于成长为“南无斗战胜佛”。有研究者指出,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心智成熟的丰富历程。

由此看来,金紧禁的教育寓意对于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也是自有其借鉴意义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红孩儿观音菩萨紧箍咒
我的“紧箍咒”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紧箍咒
妈妈会念“紧箍咒”
“猛犸象”逃亡
年轻干部要戴上“紧箍咒”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