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

2014-10-27 22:43潘照团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脐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潘照团

摘 要: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任何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使教师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众多,有琢磨一堂好课的“磨课成人”,也有修炼一身素养的“砺人修为”,却少有“课与人”的整合。我们应抓住课堂做大文章,抓住评价这根指挥棒,抓住研训这部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四课”——“课品”、“课能”、“课质”、“课感”能力,从而以“课本位”建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

关键词:课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17-03

离开了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就失去生命色彩,课堂犹如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这话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静心思量,教师的专业“生命”的确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然而,这在目前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具体执行者是教师。只有不同层面的每个教师都得以发展,才能让教育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孩子。为了达成育人的目的,我们除了关注教师,还要聚焦课堂。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度过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大多也是在课堂上形成的。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决定了教育质量。

显然,孩子在学校教育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与课堂是两大核心要素。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甚多,但对于二者的联系鲜有系统的思考与建构。另外,就评价而言,当前的课堂评价、教师评优大多有利于表现型的教师,只要上好几堂课就能出人头地,而大部分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工作的教师就常常被过分“实在”遮蔽了。可以说,当前存在的惯有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具有某种特质的教师,这种评价没有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立足课堂,实行研、评、训合一,建构起“课本位”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教师素养提升的“生命纽带”,从而引导教师关注课堂,通过评优、培优策略,分层、分项实施“课本位”改革行动。通过“课品”、“课能”、“课质”、“课感”的系统建构,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面向“课品”的分项评优——提升职业执行力

“课品”,指教师上课的教学态度、职业操守、品性修养,其核心是爱与责任,强调常态教学环境下的一种慎独境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其职能大多以“课”的形式转化到学生身上,而“课”的效度,除了技能、技巧,更多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灵高度。教师须为育人殚精竭虑,尽心尽责。有了这一品性,教师才能具备强有力的职业执行力。可见,“课”的质量,源于“课品”。

关注“课品”,就抓住了根本。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提前一分钟进教室候课;课上,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真心关爱后进的学生,不拖堂,不剥夺或变相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不随意干扰教学等。如此,“课品”自然正,教学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跑调。当然,“课品”也包含教师对课程的敬畏感,不能用随意调课、换课、篡课来亵渎课程。对课程,我们可以做校本化改造,可以做创新性改革,但不能随意揉捏。

面向“课品”的分项评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才能最为真实地感受到常态下的教学状态。每学期可以组织一两次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评价:“时不我待”——不能迟到;“时不我怠”——不能拖课;“时不我在”——不能篡课;“举不违疆”——不能体罚、冷落学生。学生看到的、感受的都是直接反映教师关爱与尽责程度、“课品”优劣自然心中有数。

学校还可以建立行政领导巡学制度。每天由一位行政领导巡学,把教师的课堂情形随机记录下来,每周汇总一次,以此作为平时评价的依据。期末根据整个学期的常规检查、随堂评估和随机抽查情况,从老师的课堂品性态度分项评优:勤勤恳恳教书的,评为“勤谨之范”;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评为“学生之友”;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评为“合作之星”;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的,评为“管理之英”;课上学生创意作品迭出的,评为“创意之才”。教师只有以用心为前提,学生才可能精彩无限;评价只有面向不同层面的教师,才能使全员受到鼓舞与激励。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安命”——忠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只须为学生发展而尽心,而不是为评优、评先而尽职。

二、面向“课能”的分层评优——提升课堂执教力

课堂的教学能力,就是“课能”。“课能”评价侧重于教师课堂执教力,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表现力、课堂驾驭能力,乃至教学的特色、个性、风格等。“课能”评价宜采用个体独立的备课、上课形式,以使教师充分展示个体教学能力。这近似于平常的教坛新秀评比。

“课能”评优不能一刀切。一般情况下,不同教龄、不同阅历的教师,课堂执教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对待不同平台的竞争。教师是需要激励的,因此要不断地给予他们成功感;教师也是要逐级发展的,以循序渐进的规律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规划。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发展规划,应紧紧围绕“课能”这一核心,用分层评优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课堂执教力。教师课能评优层级要点见表。

上表简明呈现了教师“课能”发展的历程:胜任→骨干→特色→风格→首席(有特殊贡献的可以破格)。每位教师从初涉讲台的拘束到课堂风格的挥洒,乃至拥抱一种学术的自由,都离不开独立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离不开教学能力的课堂历练。让教师分层发展,其实很多学校都在做,唯一要强调的是,“课能”评优坚守一个原则——让教师独立面对。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单靠评优的激发,更要靠培育成长。以下两点也是围绕课堂的培优途径。

三、面向“课质”的分层培优——提升教学执导力

“课质”就是课的质量与效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优质课评比就是通过团队合力推出好课,着眼点在于课的完美呈现。

如何拿出一堂好课?如何才是一堂好课?如何演绎出一堂好课?如何让他人理解是一堂好课?这不是一个人所能考虑周全的,它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让不同水平的教师围绕一个课题,盯着一个主题,交流碰撞。而这个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导”。此时谁来上课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思想的交融和团队的合作;不是一个人受益,而是大家在研讨过程中都接触了“导”,感知了“导”,并逐步学会了“导”。

“课质”培优之分层,既有教师层面的区别,又有导课团的层级区别,如名家领航式,名校连锁式,同伴互助式。其核心磨课机制是我们创生出的教研新式——“滚动焊接式”。它主要包括尝试课、会诊课、赏析课等活动流程。新教师上尝试课,老教师不仅说课、评课,还要亲自示范课例,用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演绎自己的理念、观点,这是会诊课(一),最后再教新教师上会诊课(二),时机成熟就上“赏析课”。整个过程围绕一堂课滚动前行,但却有别于传统滚雪球式教研:滚雪球式教研是由一个人反复上同样的课;而滚动焊接式教研则是中间有老教师接棒上课,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成长”的目的。老教师的介入将旧有模式的单纯“借箸代筹”变为联动式的“借镜观形”,将老教师的“坐观成败”变为“见义勇为”,变新教师的“孤军深入”为“里应外合”:对促进教师成长、主题提炼、课例优化、课质提升等诸方面都显示了质的升华和卓著的成效。

四、面向“课感”的分项培优——提升综合把握力

教师身上有一种缄默的课堂教学能力,即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教学的能力。这就是课堂的综合把握力,我们称为“课感”,这是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学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课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学科功底、熟练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要形成高水平“课感”,须下足三方面的功夫。首先,要多读书。书读多了七窍玲珑、事事澄明,所以,读书就成了学校办学的精神底色。鉴于此,我们完善教工阅览室,优化读书沙龙,开辟读书讲坛,读书让我们有了精神的积淀,也丰富了生命的色彩。不管是课前我们预设的知识,还是课上生成的信息,都会在经纶之气内润化。课堂教学的圆润,就是“课感”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师的“即兴言”、“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流线美,言不疙瘩——畅快淋漓,字无糟粕——龙马精神,画显逼真——栩栩如生;一言一语,一笔一画,自然洒脱,学生自然会被吸引:课上不做作,就是“课感”。再次,要养成重视教学反思的习惯,才能抓牢“得”、“失”、“悟”。通过反思不断地梳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排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记录自己的失落感悟,分析失落背后的原因,才能保持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思忖问题的背景,谋划、改进方略,以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有效地增强属于自己独特敏锐的“课感”意识。

以上“四课四力”,其实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系统。我们加以厘清,并给予具象,分科别目,分级发展,分类培优,意在突出教学的关键人(教师)与关键地(课堂),突出课与人的“脐带”关系:“课品”立足基础,强调常态评价,而“课能”、“课质”、“课感”则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位诉求;“课能”倾向个体能力,“课质”倾向团队合力,“课感”倾向综合潜质。这样,研、评、训合一,就能站稳课堂,捍卫师生的根本利益,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教师教得从容至善,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课内不够课后补”的现象消失了,教师轻松,学生自如,课后师生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有益的事,这就是教师职业生涯幸福和学生学习生活幸福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脐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走开!脐带绕颈5大谣言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脐带绕颈会否致命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