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君
【教材分析】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该片段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节选,主要写了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该文人物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致、准确、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富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该文教学,一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方法,二是抓住文本语言的特色,熟悉北方言语表达的风格。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年段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文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强调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分内的职责。这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与设计的重要依据。但纵观一年多来的语文教学现状和研究成果,前三项研究比较火热到位,而“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相对冷淡,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不够坚定,通过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意识不强。当然,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不是随意而为,它必须尊重文体,以文本和文本语言为载体,体现学生认识、理解、熟悉、运用、掌握的学习过程。《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是人物动作描写的经典作品之一,并带有浓厚的北方农村的语言特征。这两点既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抓住这两点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经历了陌生、理解、熟悉和掌握的全过程,是一个很好地呈现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典范,为呈现学生学习过程起了一个很好的抛砖引玉作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小嘎子”和“ 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人物形象,凸显小嘎子的个性特征。
2.通过动作的对比品读,体悟作家细致的个性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不同性格的作用。
3.仿写人物动作的描写,尝试运用细化分解式的动作描写手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初涉文本
1.出示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学生读准读好课题。
(2)学生和教师一起书写“摔跤”两字,特别留意它们的偏旁。
(3)“嘎”的书写。教师边写边提醒学生:“戈”字部斜撇的起笔要中间偏左一点,撇要写长一点。右边“戛”读jiá,可组词“戛然而止”。
2.解题:课题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或猜猜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期待。
(1)教师边板书人物外号,边提醒学生注意“小嘎子”“胖墩儿”各有什么特点,摔跤会怎样展开。
(2)从人物外号叫法的特征猜想是发生在哪个地区的事。
(评析:课题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往往既揭示内容又揭示特点和重点。本文课题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这样的过程设计,一是通过课题中人物和事件落实难写字的书写,让学生熟悉牢记课题。二是该课题很好地揭示了课文内容,这样的提示让学生进一步强化通过课题掌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题材意识。三是紧紧抓住课题中的特点资源激发学生下一步学习课文的期待。明确目标,激发学习欲望是展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过程,对下一步学习起了关键作用。)
二、读准读通,熟悉词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一个长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读顺,同时思考难读的原因。
2. 抽取多名学生读找到的最难读的一个长句子,并说说认为难读的原因。
3.师:同学们刚才都说了该课文长句子难读的原因不在中间的停顿,而在“儿化”词多,词语生僻不习惯。这个片段多用北方方言,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下面就练习把下面的词语读好。
出示词语一:单褂儿 牛劲儿 虎势儿 猴儿
(1)指名读,特别注重读准“儿化”词。
(2)挑一个词,用我们南方人的方式进行表达。
单褂儿:中式的单上衣
牛劲儿:牛气冲天 力大如牛
虎势儿: 虎视眈眈(眼神) 气势汹汹(气势)
猴儿:机灵 身手敏捷 手疾眼快
出示词语二:公鸡鹐架 三抓两挠 塌腰合裆
一叉一搂 揪在一起 推拉拽顶
(1)读词。
(2)图解“公鸡鹐架”。
(2)师:你发现这一组词都在写什么?(板书:动作)对,本文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展开描写的,而且重点写了“小嘎子”的摔跤动作。
(评析:对五年级下册文本的教学,不是语文教学因素的照单全收,更不是地毯式扫描,应该从文体出发,抓住文本的特点,紧扣本文语言特色,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展开教学,展示学生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该文本属小说文体的人物特点的刻画描写,是人物动作描写分解式的范例,并大量运用北方的地方语言,这两点对南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抓住词语的读法,进行对照性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该文词语的特点,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研读课文,关注动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表示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教师建议用“△”标出小嘎子的动作,用“.”标出胖墩儿的动作。
2.交流、体会动作描写的细化与个性化。
出示句子一: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
(1)师:先看第一回合中描写小嘎子的句子,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 (板书:蹦)
(2)师:为什么蹦来蹦去?在蹦来蹦去的过程中,小嘎子在想些什么?
(预设:消耗别人的体力、找别人的弱点、寻找机会、发现方法、欺负胖墩儿动转不灵等)
(3)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机智、聪明、富有心计)
(4)师:为什么机灵、富有心计的小嘎子一时难以取胜呢?因为对手胖墩儿可是摔跤的惯手。什么是惯手?理解“惯手”(高手、能手、老手、行家)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胖墩儿是摔跤的“惯手”?(板书:塌 合 鼓)
(5)理解:塌腰。(指名做“塌腰”动作。教师解释:塌腰,为太极拳练习的要领。大凡能塌而不倒的,练就一副铁腰、硬腰的,基本上是有深厚功力的。普通人的腰是软的) 从“塌着腰”你看出了什么? 为什么“合裆”?(保护自己易伤害处)“鼓着眼”又说明什么?(信心十足)
(6)师:这几个动词连在一起读一读,看出一个怎样的胖墩儿?(身强力壮、沉稳老练,而且小心谨慎)
(7)分男女生对读,分大组对读。
出示句子二:
“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bān)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dōng)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师:描写小嘎子动作的有哪些词?(板书:推 拉 拽 顶 扳 钩)
(2)请同学们做一做动作。
(3)师:用一个词写出四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小嘎子怎样?(使出浑身解数,可惜招招失灵)
(4)师:胖墩儿的动作呢?(板书:别 推)
(5)同桌互读。
(6)师:看板书,读表示动作的词。这些动作能互换吗?为什么?
小结:不同的动作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板书:符合个性)
(7)教师把动词隐去,请同学们试着填空读。
3.总结写作特点。
(1)师:同学们刚才学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似乎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有的似乎成了现场鼓劲和评判的观众,有的还沉浸在故事情景中不能自拔。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2)请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的词语很有特点,很新鲜;人物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准确、生动。
(3)师:同学们,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写法,请仔细想一想。(思考用了对比的写法)在哪些方面作了对比?(人物外形特征上,人物摔跤动作上,人物摔跤时的气势上,动静对比上,重点写和粗略写上……)
(4)师总结:同学们学习课文时除了关注语言外,还要关注文章结构和句子与句子、人物与人物等不同的写法。对比写法是一种常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写作方法。对比的写法能够互相衬托,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我们一定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评析: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掌握词语是学习句子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掌握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进行句子的教学,句子教学也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学生初次相遇,结构上有明显特点、理解上有难度、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进行品读提升,句子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高潮,要尽量让学生走入文本情境,揣摩、咀嚼、体悟,即经历含英咀华阶段。在表达方式上明线可找,暗线容易忽视,因此在学生充分领会句子表达特色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提示学生关注在结构安排上的表达特色,即对比。这样做,把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性”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提升了文本的学用价值,同时也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语言运用作了更好的铺垫。)
四、观看录像,仿写练笔
1.师:课文截取小说中小嘎子与胖墩儿的一次摔跤比赛。大家想一想,争强好胜的小嘎子会服“仰面朝天”的摔跤结果吗?不会,当然不会。接下去他们肯定还会进行一场“恶战”,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第二场比赛的实况,并准备运用课文的写法,有声有色地把它写下来。
2.观看视频。
3.慢动作播放,提醒特别要留意他们第二次比赛的动作。教师适当地作动作的分解式旁白。
4.学生续写第二次摔跤比赛的情景,写好后自己好好读读改改,并读给同桌听,相互评改。
5.出示原著片段,对照着读一读。
6.投影出示一两篇学生练笔,围绕语言特色、动作描写、对比手法展开针对性评改。
(评析:随堂练笔设计要注意两点:一是随堂练笔的文本语言特色表达的迁移性。二是随堂练笔的重点在“言语性”。评价随堂练笔最主要的标准是检验学生语言的习得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性。所以,教师在随堂练笔设计中,做到情境的相似性、表达方式的迁移性、要求的明确性、评改的针对性,并借用了视频作铺垫,这不仅降低了练笔的难度,还有效地发挥学以致用的效果,使学生学习过程的呈现更为清晰。)
五、小结
师:想要了解更多嘎人嘎事,请大家课外阅读著名作家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
(评析: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效用在过程。从篇到本、到群的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呈现的收获。)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