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写”的策略

2014-10-27 02:40余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秋天里图画习作

余琴

小学生习作就是进行基本的文字练习,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虽说“文无定法”,但也要“有规可循”,这个“规”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巧,这也是小学生在习作中感到困难之处——怎么写。张志公先生很早就指出:“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所以,习作教学应以解决“怎么写”为要务,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写出来”。

一、强化读者意识,体现功能写作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这个“读者”,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不会说假话、空话、套话,更贴近学生日常功能性的语言运用,此类习作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轻松,也感到很有意思。

在一次毕业班家长会前后,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三篇习作:

第一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当学生拿到家长会的通知后,我发现学生的表情特别丰富:紧张、担心、犹豫、矛盾……我眼前一亮,问学生有什么话要在家长会上转告家长的,学生纷纷说有。于是,我让学生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来。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全班作文水平都有提高,表现在:情感真实,语句通顺,错别字很少,平均字数在400~500字之间。连平时畏惧习作的学生也写出较好的文章。家长会召开了,我把交流这篇习作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并挑选了一篇习作在会上朗读:“亲爱的妈妈:您虽不像伟人那样有名,但在儿子的心里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些出自孩子内心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家长,他们纷纷要求看看自己孩子写的文章。

第二篇:《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向学生布置了习作《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并一再要求等家长走后才能写,结果这又是一篇成功的侧重于心理描写的习作。学生都写出了真实的想法,有的期待老师表扬自己,有的担心老师“告状”,有的因不知结果怎样而着急……个个写得情真意切,细腻丰富。家长会结束时,我告诉家长: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你的孩子,可以回家看看今天晚上的习作。使孩子与家长之间又一次得到沟通与交流。

第三篇:《爸爸、妈妈变了》

开完家长会的第二天一早,我布置学生一个观察作业: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有什么变化,随时记下观察内容,完成一份观察记录表。一个星期后,我又布置一篇习作《爸爸、妈妈变了》。因为有了观察记录,习作内容有了,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有的写爸爸一大早起来做了丰富的早餐,有的写妈妈不再因为我的成绩偶尔退步而唠叨,有的写爸爸开始重视我的体育锻炼。一位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变了,都变了,变得使我感到更亲切,变得使我更熟悉了。”可见,习作达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思想沟通的目的。

围绕家长会设计的三篇习作,都有明确的读者,都是为了日常的表达与交流,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因为有了读者的关注、评价与交流,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因此,明确的读者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有预想读者的写作更能给写作者以动力,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选择表达,体会到习作的真正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这一难题。

二、依托阅读教材,打开习作思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阅读的材料要通透。阅读教学中不能把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理解,应该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很多阅读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内容: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从教材编写意图看,这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图画内容很宽泛。应该选择一幅怎样的秋天图画?学生在选择或画秋天的图画时往往会受惯性思维的约束:大雁南飞、果子熟了、稻子黄了、枫叶红了……如何让学生从思维的框框中跳出来?本组课文对于这次习作选材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抒写秋之情;《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描写秋之事;《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呈现秋之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这是秋之声。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可以很好地为学生选材打开思路。

习作指导时,可以这样教:

1.请学生浏览第三组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写了与秋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述每篇课文写秋的不同角度。

2.组织讨论:你们认为秋天的图画中可以画哪些内容?(秋天的景、秋天里发生的事、秋天里的活动、秋天中特有的声音)

3.教师总结:如果写秋天里发生的事、经历的活动,可以学《风筝》一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写下来;如果写秋天的景,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课那样从几个方面(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写秋天,也可以像《听听,秋的声音》那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写秋天。

这种基于阅读材料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优势,凸显一组教材中可以为习作借鉴的因素,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打开习作思路,将抽象的构思过程具体化。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阅读对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的,它们会来。”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无痕的交融,在指导学生“怎么写”时,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迁移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与特点。

三、针对习作难点,点拨表达技巧

经常在部分教师的习作课中看到这样一些板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仔细观察、语言生动、内容具体”,这些理性的写作概念,是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需要具体的案例、可操作的步骤、有效的提示为他们搭建习作的“脚手架”。要提高学生“怎么写”的效率,关键是教师的指导要吻合学生的习作难点,要有全程指导的意识,在习作前的观察、习作中的指导、习作后的评改等环节,努力针对学生习作难点进行表达技巧上的巧妙点拨。

如,学生观察事物的难点是不会调动多种感官,不会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呈现典型的观察日记,点拨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11月6日 星期日 小雨

今天我在窗前做功课, 忽然听到身后有奇怪的动静。转头一看,原来是小猫在爬窗帘。只见它纵身一跃,蹿到了窗帘上,离地足有一米多。它还不甘心,左前爪抓着窗帘,右爪往前探,然后两只后爪使劲一蹬,又蹿上了半米多。它发现我在看它,也毫不怯懦,低头俯视着我,“喵”地叫了一声,好像在说:“看什么看,你也来试试看啊!”我被它调皮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作(如文中加点的动词),动物不会说话,观察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月27日 星期三 阴

我们的教室门前有一片紫色的花。它的枝是紫色的,很细。叶子上有细细的毛,摸起来软软的。一阵风吹来,三角形的叶子就像一条条紫色的小船在风中飘荡。花心是几根紫色的细丝,头上顶着一颗颗黄色的“星星”。我凑过去闻了一下,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这种花可真美丽啊!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可以按照“枝、叶子、花心”的顺序观察,除了眼观,还可以手摸(如“摸起来软软的”)、鼻嗅(如“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在具体可感的范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仔细观察要用到多种方法;观察要有顺序,写出来才会层次清楚;观察要边看边想,有时还需要长期、连续的观察;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又如,动作描写是学生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学生的难点是不会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目标定位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运用联想、夸张、反复等方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如何指导学生抓住动作写出人物特点?可以这样教:

1.请班级“跳绳高手”现场表演“跳双飞”,学生仔细观察动作。

2.观察后,学生抓住动作,用两三句话把跳绳技艺高超的特点写出来。

3.选择典型片段点评,关注学生怎样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表达。

片段1:只见她猛地跃起,离地甚高,两手拼命一甩,一次,两次!那绳像是有了灵气,从她腿下飞速钻过,极快!最后她如鸿毛落地,甚轻盈,完成一次双飞!

点评:语言干脆利落,有力度感;“猛地跃起、拼命一甩”非常符合跳双飞的动作,用词很准确。

片段2:她面带微笑,一点也不着急,她的下巴微微上扬,做好跳绳的准备。她开始跳了!她腾空而起,手在空中快速甩了两下,脚迅速地点在了地上,膝盖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她像一只轻盈的小鹿在敏捷地跳跃着。

点评:展现了“跳双飞”的全过程,“微微上扬、腾空而起、甩了两下、点在了地上、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观察到更多的细微动作,很有现场感,选用动词也非常准确。

教师创设了现场跳绳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作。在两个片段的比较中,直观而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动作描写的丰富性与准确性,也渗透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为学生细节描写的举一反三打下了基础。

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全过程中能够研究学情,敏锐把握学生习作的一个个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提高。也许有人会担心,教师教得多了,学生的习作是否会千人一面。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10006)

猜你喜欢
秋天里图画习作
秋天里
秋日里的动物世界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习作展示